化妆品内包材清洁消毒验证方案.doc
化妆品内包材清洁消毒验证方案
一、验证目的
确认化妆品内包材(直接接触化妆品料体部分)所采用的清洁消毒方式能够有效清除污染物、微生物,确保内包材符合化妆品生产卫生标准,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鉴于工厂无致病菌检验室,重点验证可检测微生物指标及清洁效果,同时解决清洁工具易掉屑问题,强化高温烘箱和臭氧消毒效果保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工厂所有直接接触化妆品料体的内包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软管、瓶盖、滴管等。
三、职责分工
生产部门:负责按照既定清洁消毒程序对内包材进行日常操作,使用指定的低掉屑风险清洁工具。
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制定清洁消毒验证方案、实施验证过程、采集样品、进行微生物及相关检测(除无法检测的致病菌项目)、评估验证结果,监测消毒设备参数及效果。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清洁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确保设备运行参数正常,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与性能确认。
四、内包材清洁消毒方式
(一)塑料类内包材(塑料瓶、瓶盖、软管、滴管)清洁消毒
吹吸清洁
初次吹尘:将塑料类内包材放置于专门的吹尘设备工位上,使用经过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的压缩空气,以不低于0.5MPa的压力,从内包材的开口处对内部进行吹尘,吹尘时间不少于15秒,确保内部灰尘、杂质等被吹出。对于塑料瓶、软管,要旋转内包材,保证各个角度都能被吹到;瓶盖则重点吹洗螺纹和内侧部位;滴管着重吹洗头部和管身内部。
二次吹吸清洁:利用带有吸尘功能的设备,再次对经过初次吹尘的内包材进行处理。先以0.5MPa的压力用压缩空气对内部进行二次吹扫,时长不少于10秒,随即开启吸尘装置,将吹出的灰尘和杂质吸除干净。通过吹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清洁效果,降低污染物残留。
臭氧消毒:将经过吹吸清洁后的塑料类内包材放置于专门的臭氧消毒间内。臭氧消毒间应配备独立的臭氧发生器,调节臭氧浓度至60mg/L,消毒时间为60分钟。消毒过程中,通过消毒间内的循环通风系统确保内包材均匀接受臭氧作用,避免出现消毒死角。臭氧消毒后,开启通风系统进行通风散味30分钟,确保内包材无臭氧残留,然后在规定的洁净环境下存放,防止二次污染。
臭氧消毒效果保障:
消毒间建设与设备安装:臭氧消毒间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墙体、地面及天花板应采用耐腐蚀、不易吸附臭氧的材料。选用符合国家标准且臭氧产量稳定的臭氧发生器,安装时确保设备与消毒间的通风、控制系统连接正常。安装完成后,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试与验收。
浓度监测:采用臭氧试纸对消毒间内的臭氧浓度进行检测。在每批次消毒前,将臭氧试纸放置在消毒间内不同位置(如靠近角落、中间区域、靠近出风口等至少5个代表性位置),启动臭氧发生器,待臭氧浓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5分钟后,取出试纸。与试纸配套的标准比色卡进行比对,读取臭氧浓度值,确保各检测点浓度在设定的60mg/L±5mg/L范围内。每次检测结果需详细记录在消毒操作记录中。同时,在消毒间内安装固定的臭氧浓度监测仪,实时监控消毒过程中的臭氧浓度变化,若出现浓度异常波动,应立即停止消毒过程,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环境控制:消毒间内温度应保持在15℃-30℃,相对湿度维持在60%-80%,以保证臭氧的稳定性和消毒效果。使用温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并记录在消毒操作记录中。通过空调系统和除湿设备对消毒间的温湿度进行调节与控制。
(二)玻璃瓶清洁消毒
清洁方式
预冲洗:玻璃瓶先用流动的纯化水进行初步冲洗,确保瓶身内外、瓶口部位被水流充分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3分钟,以去除表面可见的灰尘、杂质等较大颗粒污染物。
硅胶清洁刷清洗:采用食品级硅胶材质制成的清洁刷(经过严格质量检测,确保无掉屑风险)。将硅胶清洁刷浸泡于含有适量专用洗涤剂(符合化妆品生产卫生要求)的溶液中,然后对玻璃瓶内外部进行刷洗。针对瓶身拐角、瓶口螺纹处等易藏污纳垢部位,利用硅胶刷的柔韧性和特殊设计的刷头深入清洁,刷洗时间为5分钟。
最终冲洗:经洗涤剂清洗后的玻璃瓶,再用经过0.22μm微孔滤膜过滤的纯化水进行至少3次的循环冲洗,每次冲洗不少于3分钟,保证瓶内无残留,以确保玻璃瓶表面无洗涤剂残留及其他杂质。
消毒方式
高温消毒:将清洁后的玻璃瓶放入高温消毒设备(如高温烘箱)中,设置温度为180℃,消毒时间为30分钟。消毒过程中,确保玻璃瓶摆放合理,热量能够均匀传递至各部位。消毒完成后,待设备内温度冷却至接近室温时,方可取出玻璃瓶。
高温消毒效果保障:
设备确认:高温烘箱应具备温度均匀性监测功能,定期(每月至少一次)使用多点温度记录仪对烘箱内不同位置进行温度监测,绘制温度分布曲线,确保烘箱内各点温度偏差在±5℃以内。每年对烘箱的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校准,由专业校准机构出具校准报告。
参数记录:每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