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_T2263-2015_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_吉林省.docx
ICS65.020.01
DB22
B05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263—2015
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Ruleforevaluationofsoybeanresistancetograyleafspot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2263—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志敏、刘佳、张伟、王丽、陈亮、衣志刚。
I
DB22/T2263—2015
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活体接种法技术中涉及的病原物接种体制备、基
础设施、人工接种、田间管理和抗性调查与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248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NY/T1857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NY/T1858番茄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evaluationofresistance
致病性pathogenicity
1
DB22/T2263—2015
培养基
medium
自然或人工配制的、可以使病原体在其生长和繁殖的基质。
3.6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NY/T1857.1-2010,定义2.7]
3.7
3.8
人工接种
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接种悬浮液
inoculum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NY/T1857.3-2010,定义2.10]
3.9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
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NY/T1248.1-2006,定义2.5]
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物的生理小种/致病型/株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品系或
大豆灰斑病grayleafspotinsoybean
大豆灰斑病由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sojinaHara所引起大豆真菌性病害,又称斑点病、斑疹病、
衡量植物病斑大小和多少的数值。
2
DB22/T2263—2015
4.1病原物生理小种的选择
选择经权威部门纯化和鉴定的大豆尾孢菌单个或多个生理小种。
4.2培养基的制备
4.2.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将200g马铃薯去皮切碎,文火煮30min,滤出残渣,加入20g琼脂粉和20g葡萄糖,溶解后,补
水至1000mL,每管分装5ml,121℃高压灭菌40min,摆斜面,冷却备用。
4.2.2高粱粒培养基
挑选大小均匀、饱满的高粱粒,清洗后浸泡一夜,文火煮40min~60min后,达到透而不烂,沥净
水,装入250mL三角瓶中,装入量150mL左右,121℃高压灭菌60min,冷却备用。
4.3病原菌的繁殖
4.3.1一级菌
大豆灰斑病菌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试管斜面培养基,22℃~25℃暗培养7d~10d,待菌丝布
满斜面培养基,停止培养,选取无杂菌的试管作为一级菌。在扩繁二级菌前,将之短暂保存于4℃冰箱,
时间不可过长,以7d内为宜。同时,将生长较均匀铺满斜面培养基的试管,置4℃冰箱保存,作为以
后接种的初级菌源。每3个至6个月转管培养1次,保持菌的活性。
4.3.2二级菌
一级菌接种于高粱粒三角瓶培养基,22℃~25℃暗培养30d~40d。待菌丝浸透高粱粒,高粱粒
变黑时,停止培养。在发孢前,将之短暂保存于4℃冰箱,时间不可过长,以7d内为宜。
4.4产孢及接种悬浮液制备
4.4.1产孢
将高粱粒二级菌摊铺于无菌的洁净瓷盘中,用灭过菌的潮湿纱布铺盖高粱粒表面,保持相对湿度
60%~90%,或在80%相对湿度的人工培养箱内培养,22℃~25℃暗培养30h~48h,镜检确认产生大
量分生孢子。
清水淘洗高粱粒,分生孢子浓度调至1×10个/mL~1×10个/mL,即10(目镜)×10(物镜)视野
56
——抗性鉴定池,选择地势较高地块,建设半地下式鉴定池。鉴定池深1m,宽4m、长6m,有
排水设施,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喷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