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2).docx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
?一、《无常》
(一)片段摘录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二)有感而发
这篇文章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片段摘录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二)有感而发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表示不满。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我的眼前不由地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着读着,仿佛被带进了散文中,置身于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构成的图画中,一起去采摘那诱人的桑椹。
三、《父亲的病》
(一)片段摘录
大约十多年前,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二)有感而发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文中,鲁迅从一个侧面披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那些所谓的名医,实质是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庸医。鲁迅对他们的讽刺和鞭挞,也正是对封建社会中医道败落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