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产教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docx
“双碳”背景下产教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能源化学”课程教育面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及产教结合不足的挑战。提出了一种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包括行业合作、课程项目设计和实际研究的参与,以使“能源化学”课程更好地适应“双碳”时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旨在优化学习过程,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能源科技人才。
[关键词]“双碳”;能源化学;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四川省光伏产业产教融合综合示范基地”(川财教〔2022〕106号);2021年度成都市鼓励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项目“太阳能产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成财制〔2021〕2号);2021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储能科学与工程储能领域高精尖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研究”(X2021JGZDI025);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导向、科研训练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G2021-59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07-0065-04[收稿日期]2023-11-29
我国作为“双碳”目标这一全球性议题的重要参与国,已经将“双碳”目标提升为国家级战略,强调追求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并致力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1-2]。在这一宏大框架下,高等教育,特别是“能源化学”及其相关课程,肩负着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能源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能源化学”课程直接关联能源的化学转换和利用,深入研究该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高效且环保地转换和利用能源,尤其是在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方面,而且对掌握低碳技术发展至关重要,这些课程不仅需要融合新能源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需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然而,当前“能源化学”课程教育正面临包括课程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以及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等多重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在“双碳”时代背景下对“能源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改革的必要性。笔者提出了一种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加强与能源行业的合作、创新课程设计,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能源化学研究,从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4]。
一、“能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双碳”目标突显了低碳发展的战略意义,在这一背景下,能源相关课程须更加注重融合新能源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作为西南石油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能源化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面临着教学上的一些严峻挑战。其主要问题在于课程内容较为理论化,与实际应用存在断层。此外,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技能,迫切需要创新和改革。面对这些挑战,采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项关键的改革措施。这种模式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行业前沿,从而更加深入和有效地理解并吸收知识。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实现“双碳”目标教育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前的“能源化学”课程较为侧重基础理论的讲授,如电化学基础和化学反应原理,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构建学术基础方面有其价值,却缺乏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代能源科技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能源科技进展和环境保护实践相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此外,“能源化学”课程教学往往缺乏针对现实中能源科技进展的案例研究和实践操作。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等新兴领域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学生因此失去了理解这些前沿技术的机会。
2.缺乏与能源科技和环境保护的结合。“能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更全面地反映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最新发展,应包含与当前能源科技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和讨论现实世界中的能源项目和环保措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研究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实施、能效提升的策略以及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的现实案例,将能源化学与环境科学、工程学、政策制定等领域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能源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促进他们形成全面的视角。
3.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现行的“能源化学”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这种方法往往缺乏足够的创新元素和激励学生兴趣的策略。这样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较少提供互动和探索的机会。此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在能源化学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