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发布:2025-04-21约4.3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方程求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增强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够正确识别和合并方程中的同类项。

②掌握移项的规则,能够熟练地在方程两边进行移项操作,保持方程的平衡。

③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法求解方程。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区分同类项与不同类项,避免在合并过程中出错。

②掌握移项时符号的确定,特别是在移项过程中符号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形。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地建立方程模型,并正确地应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技巧。此外,学生需要克服对抽象数学符号的恐惧,提高在复杂方程求解中的耐心和细致程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符号和方程的图片、图表,以及简单的方程求解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和粉笔,以及投影仪,以便于展示解题过程和进行课堂讨论。

4.教室布置:创建分组讨论区,确保每组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操作,同时准备实验操作台,用于演示简单的方程求解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讲述小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

学生角色:认真听讲,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方程吗?请举例说明。

3.学生回答: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老师总结: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角色:讲解同类项的概念,通过实例展示同类项的合并方法。

学生角色: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尝试自己合并同类项。

2.老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同类项?请举例说明。

3.学生回答:同类项是指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4.老师讲解: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老师演示:展示几个同类项的合并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6.学生角色:跟随老师的演示,尝试自己合并同类项。

7.老师讲解:移项的概念和规则,通过实例展示移项的操作方法。

学生角色: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尝试自己进行移项。

8.老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移项?请举例说明。

9.学生回答:移项是将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同时改变符号。

10.老师讲解:移项的规则是将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时,符号要改变。

11.老师演示:展示几个移项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12.学生角色:跟随老师的演示,尝试自己进行移项。

三、课堂练习

1.老师角色: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角色:认真审题,按照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老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角色: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四、课堂小结

1.老师角色: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同类项合并和移项的规则。

学生角色:认真听讲,回顾所学知识。

2.老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举例说明。

3.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合并和移项的规则。

4.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合并和移项的规则,这些知识在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中非常重要。

五、布置作业

1.老师角色: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角色:认真听讲,记录作业内容。

2.老师强调:同学们,课后作业要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

1.老师角色: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角色:认真听讲,了解老师的反思。

2.老师总结: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在讲解同类项合并和移项时,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训练。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遇到难题时,解答不够耐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