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介融合环境打造高效课堂.doc
巧用媒介融合环境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教育传播媒介作为教学内容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决定着知识的传播速率与效率。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涌现,所生成的媒介融合环境促使学习场域发生改变,对于高效科学课堂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基于教学案例的创新与实践,探讨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媒介素养,助力课堂教学;借助视听媒介,创设多维情境;利用互动媒介,促进思维发展;摒弃唯“新兴媒介”论等方面,以期对科学课堂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媒介融合环境;高效课堂
一、高效科学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高效课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状态,能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主动探索科学知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使学习变得有趣有料。学生思维的生成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和表达,在课堂上让思维碰撞思想,形成思辨的火花。
高效课堂理念认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亲历勤于动手、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搜集处理关键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交流与合作等不同维度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是科学课程发挥其育人价值的总目标,而科学素养所包含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维目标的实施路径与高效课堂理念相辅相成。从教育传播学角度来看,教育传播媒介作为教学内容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对高效科学课堂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环境之于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成效研究甚少,因此通过媒介融合环境创生高效科学课堂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媒介融合环境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教育媒介的“纽带作用”
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教育媒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中介”作用的存在。教育媒介是承载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养成、素养的积累与教学媒介的能效有着极大的关系。教育媒介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知识传播的时间速率与空间覆盖范围。因此,教育媒介可以被认为是教学活动中的“信息链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音视频的融合,或是可以被印刷的、一切所具备互动媒介属性的多样媒介形态之间的联结。强调媒介融合要关注的是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与整合。
新兴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推动着教育传播媒介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传统教学媒介与新兴教学媒介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就是“教学媒介融合时代”,在这一关键节点,教学信息的传播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基于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解读
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指出,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媒介形态,如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可以显著地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与单一媒介手段相比,学生会对多种媒介展示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处理和加工,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梅耶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有效调节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让学习者更加专注和理解知识内容。但要遵循聚焦要义原则,尽量减少无关材料,聚焦核心内容,避免无意注意对于学生的吸引,以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
梅耶双通道处理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记忆时包括语言、图像两个通道。人们虽然有独立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但这些通道的容量有限。如果充分利用这两个通道,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材料时,应充分利用这两个通道,使学习者能够同时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管理必要认知加工。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创新与实践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播放教学动画的形式,利用音视频教学媒介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为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搭建脚手架。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维发展。搜集数据并处理信息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摩擦力一课中在分析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重量是如何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时,可借助平板电脑这一教学媒介,将学生所输入的实验数据进行实时呈现和图形化处理,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和求同存异,会逐渐得出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这一科学结论。该过程不仅能够展示全体探究小组的探究结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实时互动,促进思维发展,增强全员参与感。又如,在探究流线型能够减小液体阻力这一科学原理时,往往由于外部因素影响,会出现实验效果不明显、探究难等问题,新媒介技术的出现能够解决部分实验效果不明显、探究过程不理想的问题。借助NOBOOK平台电子模拟实验,让学生亲历不同形状在水中所受阻力的模拟实验过程,从而建构起对于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