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研思.doc
探究性阅读研思
〔摘要〕相比传统阅读,探究性阅读更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强调知识的建构与再构建。本文探讨了探究性阅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设计任务驱动的阅读活动、增强阅读的目的性;结合科学实验进行阅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整合跨学科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阅读;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这些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科学学习中,“探究实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它贯穿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全过程。而探究性阅读作为一种将阅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科学学习更加深刻和有趣。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索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阅读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信息,进行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知识建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本的表面信息,更关注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将阅读材料视为研究对象,结合观察、假设、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规律与意义。探究性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其综合素养,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提出假设、探索答案,并进一步形成逻辑严密的思考方式和求真精神。
与传统阅读相比,探究性阅读展现了显著的差异。传统阅读更侧重信息的接收,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例如记忆单词、掌握句子结构或获取事实信息,而探究性阅读则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传统阅读通常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而探究性阅读更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此外,传统阅读多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上,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核心概念与内在逻辑,挖掘隐藏的原理,并运用分析和推理能力深化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的核心特征
(一)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不仅是阅读的开端,更是探究的核心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能够引领学生超越文本表面的信息,围绕科学概念展开深层次探索。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构建起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认知框架。问题驱动的阅读模式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探究精神逐步养成。以问题为起点的阅读方式,使阅读成为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与现实问题。
(二)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
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真实性、逻辑性和相关性进行深度评估和分析。在阅读中,学生被引导质疑文本内容,辨别信息是否准确,并思考其与背景知识或实际问题的关联性,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理解,而是能够剖析文本的逻辑结构,挖掘隐含的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内容做出合理的判断。这种批判性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科学探究中提炼出关键点,识别潜在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学会分析不同的信息源,辨别其权威性与适用性,从而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三)以知识建构为目标
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问和深入思考,将新信息与已有认知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对科学概念的初步理解。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会对这些初步的认识进行验证、反思和调整,使其逐渐趋于全面和准确。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不再是被动接收的信息,而是通过反复推理和探索主动建构的认知体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既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深化,也包括对新知识的吸纳和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结构化的科学知识网络,同时培养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探究性阅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任务驱动的阅读活动,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设计任务驱动的阅读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目的性,使他们在阅读中实现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建构知识的转变。任务驱动的核心在于通过明确的任务或问题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寻找、分析和整合信息,最终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这种活动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