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doc
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摘要〕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数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深入分析科学素养的内涵,阐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和目标,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素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与数学联系密切,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而数学则是对科学现象的精确描述和推理。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引领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观察世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有用的数学。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一)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模块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数的认识和运算规则中,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四则运算,是学习科学计算的基础;在对图形的认识中,了解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及其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有利于认识其在建筑、工程等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统计知识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这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决策制定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一些科学现象的解释和探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例如,在研究植物生长的实践中,需要用数学记录植物的高度变化、叶片数量等数据;在科学小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等也需用数学知识进行记录与分析。
(二)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实现的路径。一是观察比较。在数学教学中,观察和比较是常用的科学方法。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时,可引领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边、角等特征,通过比较找出相似图形和不同图形的区别。比如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边的数量、长度关系以及角的大小,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数学概念。二是实验探究。实验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可设计抛硬币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多次抛下硬币,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从而探究其可能性的大小。这种实验探究方法,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三是逻辑推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逻辑推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从简单的数字规律推理,如找规律填数:1,3,5,7,(),到复杂的几何特征认识,都离不开逻辑推理。通过推理,学生能从已知条件推出未知结论,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同时培养科学素养。
(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在数学学习中,有趣的科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师提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而不是方形”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学生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其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才使得车轮滚动时很平稳。二是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数学课上,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的结论,当学生对某个数学概念或解题方法有疑问时,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需要质疑精神。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a+b)×c=a×c+b×c”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质疑这个定律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此时,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举例来验证或反驳,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三是创新思维。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比如计算12×25,除了常规的竖式计算方法,学生可尝试其他方法,如“12×25=3×(4×25)=300”。这种独特的解题思路体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引擎。
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科技化已成主流,各行业各领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现代公民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参与到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基于此,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契合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方面的认知。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融合多学科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可见,科学素养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三)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是众多学科的基础,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