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恶性黑色素瘤诊疗与护理.docx

发布:2025-04-24约3.37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恶性黑色素瘤诊疗与护理

目录

CONTENTS

0102030405

恶性黑色

恶性黑色

恶性黑色

恶性黑色

恶性黑色

素瘤概述

素瘤的临床表现

素瘤的诊

断方法

素瘤的治疗策略

素瘤的护

理要点

01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疾病定义与起源

定义

O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预后较差。

主要发生在皮肤,也可累及黏膜、眼葡萄膜等部位,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约10%的黑色素瘤患者有家族史,CDKN2A和CDK4基因突变是

已知的易感基因。

家族成员患黑色素瘤者,其本人发病率较常人高出1倍。

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是主要危险因素,间歇性日光照射和晒伤史与发病正

相关。

其他因素包括化学物质接触、免疫抑制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发病率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欧美地区男性发病率约为5/10万,女性约为4/10万。

亚洲地区发病率较低,但因人口

基数大,患者数量仍较多。

年龄与性别

年龄与性别

中位发病年龄51岁,60岁以上

患者占33%。

在欧美人群中,男性发病率随年

龄增长高于女性,亚洲地区差异

不明显。

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

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与紫外线强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02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

皮肤病变

新生物出现皮肤上出现新的黑色或棕色斑点,且逐渐增大。表面不光滑,伴有鳞屑、脱屑,甚至形成菜花样突

新生物出现

皮肤上出现新的黑色或棕色斑点,且逐渐增大。

表面不光滑,伴有鳞屑、脱屑,甚至形成菜花样突

起。

痣的变化

痣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发生突然变化,如不对称、

边缘不规则、颜色污浊等。

痣周围皮肤出现溃疡、出血、瘙痒等症状。

黏膜病变

口腔黏膜

口腔内出现黑色或棕色斑块,可累及牙龈、颊黏膜、舌等部位。

可能伴有疼痛、出血、溃疡,影响进食和说话。

01

生殖道黏膜

女性外阴、阴道,男性阴茎等部位出现黑色素瘤,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可能出现分泌物异常、疼痛、出血等症状。

02

C

消化道黏膜

鼻腔、口腔、食管、直肠等部位的黑色素瘤,早期症状不典型。

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吞咽困难、便血、腹痛等症状。

03

转移症状

淋巴结转移

区域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无痛性,可融合成团。常见转移部位包括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远处转移

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肝转移可导致肝区疼痛、腹胀、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脑转移可引起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

03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方

临床诊断

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全身皮肤、黏膜,观察有无异常色素沉着、痣的变化等。

检查淋巴结有无肿大,注意其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有无黑色素瘤家族史、既往皮肤病变史、紫外线暴露史等。

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异常等情况,提示肿瘤负荷和机体反应。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异常等情况,提示肿瘤负荷和机体反应。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提示肿瘤负荷较大或有转移。

S100蛋白、黑色素瘤抑制活性蛋白(MIA)等标志物可辅助诊断和监测病情。但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液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用于检查浅表淋巴结、腹部脏器等,判断有无转移。

对于皮肤黑色素瘤,超声还可评估肿瘤的厚度和范围。

CT扫描

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肺部、肝脏等远处转移。

对于脑部转移的诊断也有重要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和范围。对于脑部、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诊断更为敏感。

PET-CT检查

可同时显示全身的代谢和解剖信息,有助于发现早期转移灶。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价值。

病理学检查

活检病理诊断

切除活检是首选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

断。

对于特殊部位或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可选择切取活检

或环钻活检。

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等,确定是

否为黑色素瘤。

检测Breslow厚度、有无溃疡、有丝分裂率等指标,对

预后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如S-100、HMB45等,辅助诊断和

分型。

04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策

手术治疗

原发灶切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