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关于戏曲表演的声乐技巧(5模版).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浅谈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关于戏曲表演的声乐技巧(5模版)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浅谈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关于戏曲表演的声乐技巧(5模版)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关于戏曲表演的声乐技巧。通过对古代声乐论著的梳理,分析其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影响现代戏曲声乐的发展。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发展历程,接着深入探讨了戏曲表演中声乐技巧的具体内容,包括发声技巧、咬字吐字技巧、呼吸技巧等。最后,本文对古代声乐论著中的声乐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表演形式独特,其中声乐技巧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积累了丰富的声乐技巧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戏曲表演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戏曲表演在声乐技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研究古代声乐论著中的声乐技巧,对于提升现代戏曲表演的声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古代声乐论著的梳理,分析其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旨在为现代戏曲声乐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中国古代声乐论著概述
1.1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历史渊源
(1)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先民们在祭祀、庆典等活动中,通过歌唱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声乐艺术逐渐成熟,并在不同朝代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周代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反映了当时声乐艺术的繁荣。汉代则出现了《乐府诗集》,收录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乐舞,为后世声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曹魏、西晋等为代表的音乐世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的声乐论著开始注重声乐技巧的研究,如《乐府杂录》中就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声乐技巧。隋唐时期,声乐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如白居易、王之涣等众多著名的声乐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声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宋元明清时期,声乐艺术继续发展,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逐渐兴起,声乐技巧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这一时期的声乐论著不仅涉及声乐技巧,还涉及了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等方面。如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对声乐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则对声乐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论著为后世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1.2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主要内容
(1)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声乐技巧、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等多个方面。在声乐技巧方面,古代声乐论著主要探讨发声方法、呼吸技巧、咬字吐字等基本技能。如《乐府杂录》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声乐的发声方法,强调要“声要清亮,气要饱满”,并对呼吸技巧进行了阐述。《乐府传声》则对咬字吐字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字正腔圆”的重要性。
(2)在音乐理论方面,古代声乐论著对音乐的结构、节奏、旋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如《乐府诗集》中提出了“五音六律”的音乐理论,强调音乐要遵循自然规律。《乐律全书》则对音乐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古代声乐论著还涉及了音乐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相互关系,如《乐记》就探讨了音乐与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3)在音乐美学方面,古代声乐论著对音乐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声情并茂”、“意境深远”等美学观点。如《乐府诗集》中强调音乐要“动人心弦”,《乐记》则提出了“乐者,音也,音者,心也”的观点,认为音乐是心灵的表达。这些美学观点对后世音乐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代表性著作
(1)中国古代声乐论著的代表性著作众多,其中《乐府诗集》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乐府诗集》收录了大量的民歌和宫廷乐舞,共计一千多首,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等二十余类。其中,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声乐技巧的运用上也体现了古代声乐的高超水平。例如,《木兰辞》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通过反复的唧唧声,展现了木兰勤劳的形象,同时也为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2)《乐府杂录》是唐代乐律学家段安节所著,书中详细记载了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对声乐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共分为五卷,涵盖了声乐、器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其中,卷一《乐调》详细介绍了唐代宫廷乐调的名称、音阶、曲调等内容,卷二《乐律》则对声乐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在“发声法”一节中,段安节提到:“发声要高、要清、要远,以气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