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 .pdf

发布:2025-04-22约2.65万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

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

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

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

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

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

(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

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

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

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

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

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

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

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

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

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

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

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

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

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

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

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

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

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

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

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

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

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

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

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

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

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

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

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

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

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

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

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

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

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

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

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

种生存形式。

材料二:

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

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

种超功利性的活动。

美感的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提出来的,经席勒加以发挥,而为

我国许多美学家所认同。王国维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

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

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