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 编制说明.docx
1
《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修订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七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44号),由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承担《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GB/T7387)的修订工作,计划项目号为T-469,编制进度为2024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本文件由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提出并归口。
1.2标准化对象简要情况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是解决船体海水腐蚀问题的有效途径,参比电极作为关键部件,用于测量船体的电位并向控制系统反馈信号,以便调节保护电流的大小,使船体的电位处于给定的范围内,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船体保护效果。GB/T7387《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自发布实施以来,广泛应用于船用参比电极的设计、研发、生产、质量检验、现场安装等,对于提高船体在海洋环境中的阴极保护效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GB/T7387《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于1987年制订,1999年进行了修订,修订至今已有25年,原标准在结构和某些条款上已有不完善之处。随着船舶全寿期的防护需求不断提高,参比电极材料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型参比电极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为了保证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更好的满足船舶阴极保护实际工程的需求,有必要对标准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订,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编制组组成与人员分工
本标准由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修订工作。自标准修订任务下达后,在第七二五研究所组建修订组,辛永磊担任编制组组长,组员包括许立坤、王金福、马力、王廷勇、周娟、张宇、王海涛、郑国华。具体任务分工如下:
2
辛永磊:总体负责标准的修订工作;马力:负责标准调研分析;
王金福、张宇、周娟:负责标准文件编写;许立坤:负责标准文件的技术审查;
王廷勇、王海涛:负责标准宣贯与推广;郑国华:标准档案审查与管理。
1.4主要工作过程
起草(草案、调研)阶段:本标准编制组通过调研、查阅、汇总分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船用参比电极相关标准,对其标准条文进行了仔细的解读与分析,了解了国外对于船用参比电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同时又收集了一些相关试验数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资料查证工作。另外,主要对原标准的采标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与从事船用参比电极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检验的相关人员座谈,明确了修订要点。在综合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起草工作组编制了《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标准草案。经工作组及有关技术人员研讨后,并组织本领域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于2025年4月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等相关附件。
征求意见阶段:本标准拟向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701所技术质量处、中国船舶708所科技质量部、中国船舶719所、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标准科、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室、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室、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一所、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化室、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部标准室、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管理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中国海洋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征求意见。
2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标准编制原则
3
本标准是替代GB/T7387-1999《船用参比电极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注重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产品应用相结合,突出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本标准制定中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为:
(1)吸收采纳国际上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标准的先进性。
(2)调研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相关试验验证,提高标准的科学性。
(3)以满足船用参比电极的实际使用需要为原则,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4)标准应充分考虑并满足国家法律、安全、卫生、环保法规的要求。
(5)按照GB/T20001.10《标准编写规则第10部分: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在编写规则和章节设置上均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保证标准的规范性。
2.2标准组成部分及主要内容
本标准分为10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质海船船体阴极保护用参比电极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适用于参比电极的制造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