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4-21约2.42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乡村绿化的原则、范围、技术、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范围除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村绿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GB/T50445GB/T38360

造林技术规程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LY/T2647

通道绿化技术规程

LY/T2494

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

LY/T3073

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程

LY/T2647

通道绿化技术规程

LY/T2356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T/UPSC0004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

JTG/T33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乡村ViIIage

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村庄、场院等。

3.2

乡村绿化ViIIagegreening

乡村范围内的四旁地、场院用地(学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废弃闲置地、公共绿地等土地上进行的植树种草和植被保护修复,并形成林草覆盖的过程。

2

3.3

乡土植物indigenouspIant

产于当地或通过长期引种驯化,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天然分布的植物。

3.4

近自然林cIose-tonatureforest

遵循地带性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同潜在天然林顶级群落的结构关系相接近,而形成的稳定、近自然化的森林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

3.5

护村林forestaroundviIIage

利用村庄居民点周边空地、荒地、荒滩建设的片林或围村林带。3.6

民俗林foIKIoreforest

与当地民俗关联度较大的,得到当地居民认可或得到乡规民约保护的森林或树木。

4总则

乡村绿化主要功能是维护乡村生态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传承生态文化和乡村地域文化,同时生产林特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4.1生态为本、保护优先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植树造林。保护乡村原有山水格局和自然人文资源,体现乡土景观特色。

4.2经济美观、节俭务实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植物和优良经济树种,鼓励使用乡土珍贵树种,避免使用外来物种或有侵害性的物种。实行乔灌草花藤多层次搭配,营造易成活、易管护的乡土近自然植物群落,发挥乡村绿化的多重效益。

4.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乡村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状况、发展基础和村庄类型等不同情况,遵循乡土植被群落的自然生长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绿化类型和植物种类。应编制简易作业设计,科学指导乡村绿化美化建设。

4.4尊重规律、易于管护

统筹考虑乡村绿化的经济可行性,遵循村庄发展建设规律和用地布局,避免“大树进村”等急功近利行为。选择无毒无刺、无飞絮、无刺激性、少毛少浆、非致敏性的植物,提升绿化美化品质。

3

4.5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风俗习惯和生活生产需要,体现乡村绿化为村民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根本目标。鼓励群众参与乡村绿化的各个环节,激发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环境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5乡村绿化的范围

5.1村旁绿化:村庄居民点内部居住地及周边的绿化,包括维护村庄生态、改善居住环境的片林、护村林带。

5.2宅旁绿化:乡村居民住宅房前屋后及庭院的绿化。

5.3路旁绿化:乡村内部街道、通村公路及环村道路等的绿化。

5.4水旁绿化:穿越村庄居民点以及连接相邻居民点、乡镇、重要节点的溪流、河流两岸、塘堰周边及湿地漫滩等的绿化。

5.5场院绿化:居民庭院、村委会、学校、驻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队等的内部及周边的绿化。

5.6废弃闲置地绿化:乡村边角地、低洼地、塌陷地、盐碱地、拆违地、污染地等尚未利用的非农业生产土地的绿化。

5.7公共绿地绿化:乡村公园、小微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绿化。

6村旁绿化

6.1空间结构配置

6.1.1村旁绿化应依据村庄地形地势,结合环村路、水渠、河岸、山坡等配置,保护村庄不受水土流失、风沙、泥石流、台风、海雾等危害影响。

6.1.2平原区的村旁绿化宜配置为带状环绕村庄、具有一定宽度的林带。

6.1.3山区、丘陵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