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4117∕T 245.3-2019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杨小舟蛾.docx

发布:2025-04-18约2.7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

DB4117

驻马店市地方标准DB4117/T245.3—2019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第3部分杨小舟蛾

2019-07-30发布2019-07-30实施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17/T245.3—2019

I

前言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规范》由总则和各分则组成。总则是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的通用要求,可单独使用;分则是各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与防控要求,与总则配套使用。

本次发布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规范》为第3部分杨小舟蛾,以后根据工作需要再视情况增补。

本标准中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驻马店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驻马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驻马店市薄山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大整,陈元兵,崔晓琦,朱洪,李娟,刘奇,刘少强,邵明春,刘翠鸽,杨谦,陈星,王志敏,李建武,杨秀丽,谷梅红,李京泽,徐彬,徐云。

DB4117/T245.3—2019

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第3部分杨小舟蛾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驻马店市杨小舟蛾的术语及定义、调查和防控。本标准适用于驻马店市杨小舟蛾的调查和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2522-2015杨小舟蛾防治技术规程

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杨小舟蛾

属昆虫纲,鳞翅目,舟蛾科,是本地危害杨树最为严重的食叶性害虫,具有突发性、暴食性的特点。其形态识别特征参照LY/T2522中的附录A。生活史参照本标准附录A。

4杨小舟蛾的调查

4.1调查时间

在当年越冬代杨小舟蛾成虫羽化的初始期至最后l代幼虫化蛹越冬之前(每年4月~10月),重点调查第2代至第4代(每年6月~8月)的幼虫发生情况。

4.2调查方法

首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踏查,踏查方法参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的4.1执行。

经过踏查,如果发现虫情,应立即对发生区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标准地调查参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的4.2执行。

可常年采用灯诱方法定期、定时对成虫进行动态监测,悬挂时间为4月~10月,并在早晨统计捕获的杨小舟蛾成虫数。参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的4.3执行。

4.3危害程度划定

参照LY/T1681,杨小舟蛾的发生(危害)程度标准为:

DB4117/T245.3—2019

2

轻度发生:每50cm标准枝上有2~5条幼虫。

中度发生:每50cm标准枝上有6~10条幼虫。重度发生:每50cm标准枝上有11条以上幼虫。

按照原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文件《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林造发[2012]26号),杨小舟蛾的成灾标准为:失叶率60%以上或林木死亡株率10%以上。

5杨小舟蛾的防控

5.1防治要求

参照《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的5.2执行。

5.2灯光诱杀

成虫羽化期,设置诱虫灯诱杀成虫。诱虫灯悬挂方法按照LY/T1915和诱虫灯使用说明书操作。

5.3药剂防治

在幼虫期,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晴天,利用直升机、高射程雾炮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者采用人工器械喷雾。

5.3.1微生物防治

幼虫期,在林间温度24℃~30℃时喷施球孢白僵菌,施菌量1.2万亿孢子/亩~2万亿孢子/亩,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

5.3.2植物源杀虫剂防治

使用烟碱·苦参碱乳油稀释1500-2000倍液,常用喷药量为30克/亩-50克/亩。

5.3.3仿生制剂防治

使用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稀释1500~2000倍液,常用喷药量为30克/亩~50克/亩。使用25%甲维·灭幼脲悬浮剂稀释1500~2000倍液,常用喷药量为30克/亩~50克/亩。使用10%阿维·除虫脲悬浮剂稀释1500~2000倍液,常用喷药量为30克/亩~50克/亩。

5.3.4喷烟防治

对于林分郁闭度高的大面积片林,在幼虫期,选择晴朗天气或雨后,于无风或微风天气,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后,用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