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八市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pdf
2025届湖北省八市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
阅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
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人
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
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选址
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微星的方位确定
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扰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政权之
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杜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此外,设
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民尊天地之
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中和韶乐,
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
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
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
伸扩充,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
轴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
典礼举办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
明的见证、历史的传承。
(节选自粟园、张磊《品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
材料二: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
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
筑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
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
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
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间区
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紫微垣O
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
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
国古代,帝王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
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紫禁城”。寻找
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
的实践。《周礼》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记载,河南登封有周代寻找天地之
中的“周公测景台”遗迹。
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
紫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初建时的大
都城遗址中,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
帝车曰开阳”,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这种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中国
古代都城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特征。
《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
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
被赋于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公元10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令部下将其宝
座前的殿宇大门全部打开,面对严整对位的空间秩序,他对大臣们感慨到:“我心端直正如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