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的早晨》赞美边防战士的时代风情和奉献精神〔311〕.docx
《西盟的早晨》赞美边防战士的时代风情和奉献精神〔311〕
一、公刘,当代大诗人,安徽文学院长
公刘〔1927—2003年〕,原名刘耿直,江西南昌人,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大博科全书》甄选的28位现代大诗人之一。
公刘出身书香之家,自小受父亲熏陶,喜爱诗歌文学、关心国家大事。10岁时,日寇发动七七事变,扩大侵华战争,他满怀抗日激情,写了一封致日本小朋友公开信,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刊登在当地报纸上。12岁,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首新诗。
公牛
1946年,考入中正大学法学院,加入共产党,投身学生运动,受到特务监视,48年被迫流亡上海,参加全国学联,赴香港任全国学联宣传干事、兼《中国学生》报编辑。
1949年,回广州参加解放军,历任《国防战士》报见习编辑、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员。
1954年,出版诗集《边地短歌》,加入中国作协,调任总政文化部创作员。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北京的诗》,长诗《哭夫云》,以及与黄铁、杨知勇整理的民间长诗《阿诗玛》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
1957年反右派时,因他是从香港回来的,且又因诗获罪,被错判为右派,劳改22年,其间,一度任《火花》杂志社编辑。
1979年文革后,平反复出,历任安徽省专业作家、安徽文学院长、编审,全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又陆续出版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南斯拉夫思绪》、《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南船北马》、《绿野诗笺》、《刻骨铭心》、《相思海》,长诗《尹灵芝》,以及小说、散文、评论多集。
其中,诗集《仙人掌》曾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一等奖、西南军区文艺检阅一等奖、1983年全国作协优秀新诗一等奖。代表作,有《西盟的早晨》、《上海夜歌》等。
2003年,病逝合肥,享年77岁。
女儿刘粹编《公牛文存》
解放初期,军旅诗人公刘驻守在云南边疆阿佤山首府西盟。1954年早春的一个清晨,他推开窗子,看到“一朵云”飞进来,诗兴大发,便即兴写景,写下《西盟的早晨》。
1954年12月,这首诗在《人民文学》一经发表,就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公刘成了我国诗坛上空升起的一颗明星。
二、《西盟的早晨》原诗
我推开窗子,
一朵云飞进来——
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
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在哨兵的枪刺上,
凝结着昨夜的白霜。
军号以激昂的高音,
指挥着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
早安,边疆!
早安,西盟!
带枪的人都站立在岗位上,
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
三、《西盟的早晨》内容和结构赏析
《西盟的早晨》这首诗,写于建国初期,反映西南边疆的军营生活,为自由体新诗,全诗12行,4行式,3小节。
第1节、描写自然界清晨的宁静美好和第一缕阳光的美丽奇幻风光。在这年轻共和国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西盟地区早春的清晨,正值青春年华的诗人,双手推开窗户,迎接新的一天到来,他一眼看到的美好风光,就是高海拔山区特有的云气升腾景象,诗人便开篇写实:“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以飞进来的“一朵云”起兴,描写清晨的美丽神秘景色。
接着,诗人描写这朵云气,它经过“深谷”的民居,还“带着底层的寒气”,但又通体披着梦幻的颜色,“带着难以着摸的旭日的光彩”,氤氲飘逸,奇异变幻,而又宁静和谐,灿烂辉煌。
这是祖国边疆清晨的自然界景色,平淡中显示了新鲜奇异,平凡中焕发着梦幻光彩,植根于边疆的现实生活,又具有超凡脱俗的诗情画意。这是诗人的起兴手法与诗意的景色描写,为下节写人张本,提供画面背景。
青年时代
第2节、描写边防战士清晨的活动画面:哨兵站岗放哨,迎来新的一天,并以军号指挥“群山的合唱”。
诗人在这个美丽神秘的大背景中,精心选择了两个典型意象,“枪刺和军号”,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在哨兵的枪刺上,凝结着昨夜的白霜。军号以激昂的高音,指挥着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在这里,诗人又让“枪刺”与“白霜”结合、让“军号”与“合唱”结合,组成两组复合意象,一组展现边防战士坚守职责与吃苦耐劳精神,另一组表达边防战士还有特殊任务,要指导边疆每一天的新生活。
这是建国初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建设的真实情况,以兵守边,兵民联防,联合治边,巩固边防,开发边疆,如果这样来写,哪有诗味?而诗人却写成“枪刺凝霜、军号指挥、群山合唱”,这是军民互动的形象描写、现实生活的诗意表达,让诗句带上了灵动的光彩,流动着和谐的诗韵。这种典型意象的选择、复合意象的渲染,既扩大了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又增加了诗的韵味,生动形象、光彩壮丽,而又空灵梦幻、豪放超迈。
第3节、抒情,迎来了“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时,边访战士问候西盟,祝福边疆!
在一朵白云带着梦幻的氤氲飞进来时,在军号指挥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之际,枪刺凝霜的哨兵身披旭日的第一缕光彩,唤醒了祖国边疆新的一天……
而全体“带枪的人都站立在岗位上”,满怀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