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 供热管网布置 .pdf

发布:2025-04-15约1.7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供热管网布置--第1页

第一单元供热管网布置

一、供热管网的布置形式

集中供热系统中,供热管道把热源与用户连接起来,将热媒输送到各个用户。管道系统

的布置形式取决于热媒(热水或蒸汽)、热源(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等)与热用户的相互位

置和热用户的种类、热负荷大小和性质等。选择管道的布置形式时应遵循安全和经济的原则。

供热管网分成环状管网和枝状管网。

枝状管网如图4.1所示,供热管网的管道直径随着与热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建设投资

小,运行管理比较简便。但枝状管网没有备用功能,供热的可靠性差,当管网某处发生故障

时,在故障点以后的热用户都将停止供热。

环状管网如图4.2所示,供热管道主干线首尾相接构成环路,管道直径普遍较大。环状管

网具有良好的备用功能,当管路局部发生故障时,可经其他连接管路继续向用户供热,甚至

当系统中某个热源出现故障不能向热网供热时,其他热源也可向该热源的网区继续供热。环

状管网通常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源,管网的可靠性好。与枝状管网相比,环状管网建设投

资大,控制难度大,运行管理复杂。

图4.1枝状管网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供热管网布置--第1页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供热管网布置--第2页

图4.2环状管网

1—管网;2—热力站;3—使热网具有备用功能的跨接管;4—使热源具有备用功能的跨接管

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规模较大,故从结构层次上又将管网分为一级管网和二级管网。

一级管网是连接热源与区域热力站的管网,又称为输送管网。二级管网以热力站为起点,把

热媒输配到各个热用户的热力引入口处,又称为分配管网。一级管网的形式代表着供热管网

的形式。如果一级管网为环状,就将供热管网称为环状管网;若一级管网为枝状,就将供热

管网称为枝状管网。二级管网基本上都是枝状管网,将热能由热力站分配到一个或几个街区

的建筑物内。

还有一种环状管网分环运行的方案被广泛采用,在管网的供、回水干管上装设具有通断

作用的跨接管,如图4.2所示。跨接管3为热网提供备用功能,当某段管路、阀门或附件发生

故障时,利用它来保证供热的可靠性。跨接管4为热源提供备用功能,当某个热源发生故障时,

可通过跨接管4把这个热源区的热网与另一个热源区的热网连通,以保证供热不间断。跨接管

4在正常工况下是不参与运行的,每个热源保证各自供热区的供热,任何用户都不得连接到跨

接管上。

二、供热管网的平面布置

供热管线平面位置的确定,即定线,应遵守如下基本原则:

1.技术上可靠。供热管道应尽量布置在地势平坦、土质好、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应考虑

出现故障与事故时能迅速排除。供热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管线的最小水平和垂直距

离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2.经济上合理。供热管网主干线应尽量布置在热负荷集中的地区,应力求管线短而直,

减少金属的耗量。要注意管道上阀门(分段阀、分支管阀、放水阀、放气阀等)和附件(补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供热管网布置--第2页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供热管网布置--第3页

偿器和疏水器等)应合理布置。阀门和附件通常设在检查室内(地下敷设时)或检查平台上

(地上敷设时),应尽可能减少检查室和检查平台的数量。管网应尽量避免穿过铁路、交通

主干线和繁华街道,一般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并尽量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方。

3.注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供热管道不应妨碍市政设施的功用及维护管理,不影响环境

美观。

供热管网定线后标注在供热区域地形平面图上。

集中供热管网和换热站工程施工供热管网布置--第3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