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下稻蛙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pdf
动物科学·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25年第1期
不同密度下稻蛙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苏筱竺梁正其12,3*
(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贵州铜仁554300;1
2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3铜仁学院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稻蛙共生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实践,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蛙类来实现水稻与蛙类的互利共生。为
了探讨不同黑斑蛙(蝌蚪)投放密度下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选择了4组不同的种养方式:仅种植水稻,
不投放蝌蚪(T);种植水稻,投放蝌蚪75万尾/hm(T);种植水稻,投放蝌蚪105万尾/hm(T);种植水稻,投放22
012
2
蝌蚪150万尾/hm(T)。在相同的稻田条件下进行种养试验,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蝌蚪投放量的
3
增加,水稻产量、黑斑蛙规格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黑斑蛙产量则随投放量的增加而提升;投放蝌蚪的T、T、T
123
组总产值和利润均高于T组,其中水稻的产值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黑斑蛙产值和稻蛙种养总产0
值均随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产投比随着蝌蚪投放量的增加有所降低,以T组利润最高,其产投比为1.24。由2
此说明,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蛙类的养殖密度,以实现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水稻;黑斑蛙;稻蛙共生;种养模式;密度;经济效益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5.01.04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蛙曾广泛分布在贵州省铜仁市自然环境中,是稻田最
的提高,可持续农业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稻蛙共生种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田和水体生
养模式作为一种生态农业的创新实践,因其具有减少态环境退化,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人为捕捞等,野生
农药使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经济黑斑蛙数量急剧减少。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
[1-3]
效益等多重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据《中国稻渔局于2020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
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相较于其他综合种养理的通知》,要求黑斑蛙等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
[4]
品种,稻蛙综合种养具有见效快、产投比高的优点。按照水生动物管理。黑斑蛙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该模式通过在水稻田中放养蛙类,利用蛙类捕食害虫[5]
而受到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7年李
的天性,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蛙类的排泄物为水稻[1]
冬雪等在贵州思南县、播州区等地进行了稻田养蛙
提供有机肥料,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这种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随后,贵州省一些研究者对水
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还增加了生物多样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