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2T156-2015 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docx
B31
DB1302
唐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1302/T156—2015
代替DB1302/T156—2001
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2015-11-25发布 2015-12-25实施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02/T156
DB1302/T156—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302/T156-2001《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除编辑性修改外,与原标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播种时间;
——增加了地膜栽培技术;
——细化了种薯处理和播前准备内容;
——增加或更新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法。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唐山市农牧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蔬菜质量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贺兵、王田妹、赵丽丽、赵海涛、张贺凤、南男、史海涛、张艳明、董海峰、李静伟、李恩元、赵国玉、乔晗、周健强、李晓军、陈立军、马晨曦、周彦成、部许伟。
I
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无公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肥料农药的使用原则和要求、生产管理措施、采收及病虫害防治等。
本标准适用于露地、地膜马铃薯无公害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8133 马铃薯种薯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DB13/T453无公害蔬菜产地农药使用准则DB13/T454无公害蔬菜产地肥料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脱毒种薯
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技术措施处理,获得在病毒检测后未发现主要病毒的脱毒苗(薯)后,经脱毒种薯生产体系繁殖的符合GB18133的各级种薯。
薯块
以芽眼为单位,将种薯切成一定大小的小块。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5010的规定。
肥料、农药使用的原则和要求
马铃薯无公害生产使用肥料的原则和要求、允许使用和禁止使用的种类等按DB13/T454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准则按GB4285、GB/T8321和DB13/T453执行。
生产管理措施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脱毒品种,如早大白、荷兰15号、克新1号等。种薯质量符合GB18133规定。
地块选择
马铃薯应与水稻、玉米、小麦、谷子、葱蒜等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应选择地势较高、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地块,以微酸性沙质壤土或壤土为最佳。
深耕作垄
深耕耙细,耕作深度达到20cm以上。按照垄宽60cm~70cm,垄高20cm~25cm,垄距15cm~20cm作垄。
平衡施肥
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使用。基肥结合深耕施入,每667㎡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kg~4000kg,施用无机肥30kg~40kg,一部分结合耕地翻入耕作层,一部分在播种前开沟时集中沟施。
精选种薯
严格挑选种薯,选择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的种薯,淘汰薯形不规整、表皮粗糙老化及芽眼凸出、有病斑、皮色暗淡等不良性状的种薯。
催芽
播种前15d~20d将种薯出窖,置于15℃~18℃温室中平铺2~3层催芽。当芽长至0.5cm~1.0cm时,将种薯逐渐暴露在散射光下壮芽,每隔3d~5d翻动一次。在催芽过程中淘汰冻薯、烂薯、病薯、伤薯和纤细丛生芽薯。
切块
对较大的种薯应在播前1d~2d进行切块。薯块30g~50g左右,并带有1~2个芽眼。切刀每使用10min后或在切到有黑心种薯、环腐病种薯时,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5min~10min进行消毒。
拌种
每50kg薯块用70%甲基硫菌灵粉剂27g和滑石粉650g,充分混合均匀后拌种,或用80%代森锰锌30g与70%甲基硫菌灵粉剂25g、15%农用链霉素10g兑水2kg喷拌,边喷边拌等晾干后播种。
播种
播种时间
当气温达到10℃~12℃、10cm处地温稳定在7℃~8℃时适宜播种。露地栽培一般于3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应提前10d播种。
播种量
根据薯块大小及定植密度,早熟品种每667㎡种植4000~5000株,晚熟品种应适当稀植。行距60cm,株距因品种而异,一般20cm~30cm。
播种方法
采用垄作的栽培方式,以宽垄双行密植。在垄上开沟浇水后播种,播种沟深度5cm~10cm,之后覆平播种沟。要求播种深度均匀一致,避免过深或过浅。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地温高而干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