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设计.pptx
图书馆建筑设计之一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教研室
1
1.图书馆建筑发展概述
2.图书馆设计要求
3.图书馆建筑的造型设计
4.优秀学生作业展示
5.图书馆建筑实例分析
6.绿色生态技术在图书馆建筑 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最早的图书馆
图书馆(或档案馆)最早出现在巴比伦、埃及和亚述,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上半期。
古埃及的图书馆通常设在神庙或皇宫里,是其组成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也有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如亚历山大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1364-283年),盛于二、三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
最初的单一形态:古埃及、希腊罗马帝王、皇室出资修建的皇家、贵族图书馆,空间单一,馆藏有限、规模不大,以藏书为主,藏阅一体,功能简单,空间却极度高大豪华。
欧洲中世纪时期,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仅在寺院和教堂中设有图书室。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商业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唤起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重视,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许多图书馆。
主要类型是皇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藏阅合一的空间。
17~18世纪是全欧洲普遍建立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时代。这时对图书馆的概念为——
“系统展示所有记录下来的知识,向所有学者开放”
——诺德
2.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程
宗教影响下的发展:12世纪欧洲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图书馆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大学图书馆都以教堂或修谴院的图书馆为蓝本。典型实例为英国三一学院图书馆。
15世纪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掀起产业革命;当时活字印刷书籍的大量普及、图书馆藏书倍增、促使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圆形屋顶下设中央大厅的屋筑构造形式。在空间形式上依然比较单一。给人如入知识宝殿的感觉。
19世纪中期,公立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建筑按功能划分为
藏书、阅览、书籍加工三部分空间,以中央大厅为中心。
2-2
1852年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
滚筒印制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物迅速增加。空间趋于序列化,丰富化,从原始的单一空间的以藏为主,藏阅合一,向复合空间的藏阅并重、藏阅分离转变。
现代图书馆是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给入类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促使了知识载体的繁衍、提高和大量增加,也促使图书馆专业设备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仅仅经过短暂历史时期的近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变化。
从这个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建筑,在规模上更超越了以前的历史时代。“在平面布局上首先开始突破了房间的固定分隔;并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使用上调整互换的灵活性;其次是开始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实行开架借阅,促使传统式截然分隔的“三大空间”解体,基本书库大大压缩或根本取消”。以后经过遂步完善,形成了“模数式图书馆”的设计模式。
2-3
1911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为代表,采用混合结构,以独立结构的多层书库为中心,阅览、文献整理加工和管理空间分布于四周,并采取由条状空间组合成天井形状,以充分采集自然光和利用自然通风。
20世纪初,开架式文献管理方式得到提倡。
1955年爱荷华州州立大学图书馆采用模数式设计思想,开敞式平面,实现了读者接近藏书的设想,被视为图书馆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20世纪科学研究和
工业研究迅速发展,
产生了专业图书馆。
模数式平面柱网整齐,层高、柱网、楼面荷载三统一,使用灵活,空间流畅。
3.我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
中国最早——殷商时期专门用来存放甲骨文文献的窑穴。
周代,老子为柱下史,保管三皇五帝的书,是图书馆的鼻祖
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书籍散失,秦记和史官所藏保留下来
汉高祖阑台石室、两汉时期皇家藏书楼如东观、石渠阁,
隋代的观文殿,唐代崇文馆,宋代集贤馆,元代艺林库,
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清代七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宗阁、
文汇阁、文澜阁
中国古代藏书楼以藏为主,木构,青砖青瓦或琉璃瓦盖顶,
体型对称,有的为庭院式建筑群,园中开凿水池防火,环境雅致。
建于明朝的浙江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馆建筑。其主要功能是藏书,很少借阅。
文津阁
文渊阁
20世纪初,欧美图书馆建筑文化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藏、借、阅、管的独立系统。读者与图书分离,互不交叉干扰。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图书事业发展较快。大致分三个阶段: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强调藏、借、阅、管功能的独立分区,四大空间按书刊流通路线布局。
70年代后期,以读者为主,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