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11讲 阐释学学习资料.ppt
阐释学(Hermeneutics)
(解释学、诠释学)Hermeneutics词源Hermeneutics——Hermes/Hermeios(赫尔墨斯)赫尔墨斯Hermeneutics的希腊语词源:hermēneuein(动词);hermēneia(名词)意思:“tointerpret”(阐释)Hermeneutics的三大词源意义:Hermeneutics的四个不同译法一、阐释学(王逢振《意识与批评:现象学、阐释学和文学的意思》;张隆溪;方汉文;周裕锴)采用“阐释学”译名的理由1、“阐释”似乎更具有学术气息(“解释”范围过于宽泛,几乎无处不在;“诠释”具有浓厚的形而上色彩;“释义”则范围过于狭窄)一、定义六大现代定义:“阐释学”的综合界定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文本”(text)意义的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所谓“文本”,既包括书面文字,也兼指口头语言表达形式。而“意义”则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历史关系和实践关系。阐释学的核心是“理解”问题,它通过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意义关系的研究,考察解释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追踪历史传统对理解的影响,区分说与听以及写与读这两种对话模式,探讨作者心态对原文意义的涉入,阐明理解原文意义以及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二、阐释学发展史三个阶段:(一)前阐释学阶段1、时间:古希腊——19世纪初2、特点:已经有了实际的阐释活动,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自觉的阐释学科。3、具体阐释活动:(1)发端:希腊化时期(如亚力山大大帝时期)对《荷马史诗》的阅读;(2)形成:《圣经》阐释。1、《荷马史诗》的“寓意阐释”“寓意阐释”: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解释文本的内容。2、《荷马史诗》的“语法阐释”“语法阐释”:坚持从史诗中的文字自身出发,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析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3、《圣经》的“寓意阐释”占据中世纪到19世纪《圣经》阐释的主流地位。其实质是从信仰出发去理解《圣经》文本,对上帝的信仰统治着对《圣经》的解释,“意义”是先于文本、外在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上帝的精神,文本只是服务于宗教目的的注脚。4、《圣经》的“语法阐释”特点:主张通过文本自身而不是教会传统去理解《圣经》的意义。代表人物:丹豪尔(Dannllaur);埃内斯蒂(JohannAugustErnesti,1707-1781)塞姆勒(JohannSalomoSemler,1725-1762)小结:前阐释学阶段的特点1、两种解释原则的对立的实质是意义是在文本之中还是在文本之外的对立。“寓意解释”——意义先在,且在文本之外(荷马精神、上帝精神统率对相关文本的解释,文本成为工具)“语法解释”——意义在于文本自身,理解的根据在于文本而不是某种信仰。(二)经典阐释学阶段时间:19世纪研究对象:从《圣经》扩展到一切文本,同时《圣经》也不再具有神圣的地位,而是与其他语言文本平等。特点:阐释学成为了一门特殊的学科。代表人物:1、阿斯特(GeorgAntonFriedrichAst)(1776一1841)2、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一1834)1、阿斯特提出的三种阐释方式阐释活动三要素:文字、意义、精神。相应的三种阐释方式:语法的阐释、历史的阐释、精神的阐释。2、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确立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阐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确立心理阐释的方法——阐释文本时“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作者的意识。”小结:经典阐释学的特点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以一切文本为阐释对象,以把握文本意义为目的,以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和辩证性。又被称为方法论阐释学、认识论阐释学。缺点:相对忽视了阐释的历史性。看到了文本、作者的历史性,而对阐释者自身的历史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三)现代阐释学阶段时间:19世纪30年代——20世纪特点:从文本阐释转向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代表人物:狄尔泰(WilliamDilthey,1833-1911年)海德格尔(MartineHeidegger,1889-1976)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1、现代阐释学开创者:狄尔泰经典名言:“阐释学天然地与精神科学相关,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我们说明自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