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围绕金属的化学性质展开,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等内容。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基本原理;
②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③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可能性。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置换反应”的概念及其在金属反应中的应用;
②正确判断金属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③结合具体实例,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如金属腐蚀、金属提炼等。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台、试管、镊子、金属片(铁、铜、锌等)、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氧气发生装置。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金属化学性质相关教学视频、实验操作步骤图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格。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硬币、餐具等,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提出问题:“金属为什么会发生腐蚀?金属与哪些物质会发生反应?”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①金属与氧气反应
详细内容:展示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的原理。用时:10分钟。
②金属与酸反应
详细内容:演示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气体产生、溶液颜色变化等现象,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的原理。用时:10分钟。
③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详细内容:演示金属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金属置换反应的现象,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
详细内容: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通过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用时:15分钟。
②金属腐蚀防护
详细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金属腐蚀,提出改进金属制品耐腐蚀性的方法。用时:10分钟。
③金属提炼
详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提炼的过程,讲解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举例回答:如何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可能性?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因为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铜前面,所以锌能置换出铜。
②金属腐蚀的防治
举例回答:如何防止金属制品生锈?例如,给金属制品表面涂上一层防锈漆,隔绝氧气和水。
③金属提炼的原理
举例回答:金属提炼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使用还原剂?例如,铁矿石中的铁需要通过还原剂(如碳)将铁从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5.总结回顾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通过举例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腐蚀防护、金属提炼等。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金属的物理性质:介绍金属的密度、熔点、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金属的应用。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探讨金属腐蚀的类型(如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腐蚀的机理以及常见的防腐措施,如涂层保护、阴极保护等。
-金属的提炼与应用:介绍金属提炼的基本方法,如火法冶炼、湿法冶炼,以及不同金属的提炼过程和应用领域。
-金属的环保问题:讨论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以及绿色冶金技术的发展。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如《金属的故事》、《金属的奥秘》等,以了解金属的发现、发展和应用的历史。
-观看科普视频或纪录片,如《探索金属的世界》、《金属的化学之旅》等,通过视觉方式加深对金属性质的理解。
-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活动,如金属工艺制作、金属腐蚀实验等,亲身体验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利用网络资源,如科学教育网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