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规范.docx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规范
第一章总则
1.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和施工。包括但不限于光伏组件安装、逆变器配置、电气系统设计、支架结构设计、接地系统设计等方面。
1.2引用标准
GB504532008《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
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652011《建筑物电气设计规范》
其他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1.3定义和缩略语
定义/缩略语
意义
太阳能光伏系统
利用太阳能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系统
光伏组件
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
逆变器
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电力转换设备
负载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用电设备
1.4总体原则
安全可靠:保证太阳能光伏系统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高效节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发电效率和系统运行效率。
环保节能:系统设计应遵循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性:系统设计应具备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和扩展性。
经济合理:在保证安全、可靠、高效、环保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成本的最优化。
第二章设计前期准备
2.1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技术可行性以及环境影响。以下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几个关键环节:
市场分析:对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价格趋势等进行全面分析。
技术评估:对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等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功能、可靠性进行评估。
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占用、噪音、辐射等。
2.2现场勘察
现场勘察是设计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旨在了解项目的具体条件,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以下为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
地形地貌: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坡度、坡向等。
气象条件:收集项目所在地的太阳辐射、风速、温度等气象数据。
电气接入: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电网接入条件,如电压等级、线路长度等。
土地资源:评估项目所需土地的面积、质量、权属等。
2.3设计方案初步确定
在设计前期准备阶段,需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现场勘察结果,初步确定设计方案。以下为设计方案初步确定的几个方面:
光伏组件选型:根据项目规模、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
逆变器选型:根据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电网接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逆变器。
支架选型: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
电气系统设计:设计电气系统,包括电缆选型、配电设备选型等。
序号
设计内容
说明
1
光伏组件选型
根据项目规模、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
2
逆变器选型
根据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电网接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逆变器。
3
支架选型
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
4
电气系统设计
设计电气系统,包括电缆选型、配电设备选型等。
第三章系统选型与设备选择
3.1系统类型选择
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中,系统类型的选择。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系统类型及其适用场景:
系统类型
适用场景
说明
并网光伏系统
适用于有电力需求的建筑、地区
利用电网供电,多余电能可馈入电网
独立光伏系统
适用于远离电网的地区或电力需求较小的场所
系统独立运行,不依赖电网
蓄能光伏系统
适用于有储能需求的应用场景
充分利用白天太阳能,夜间或电力不足时供电
3.2设备选型原则
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具有良好的功能、可靠性和稳定性;
适应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理和环境条件;
具有合理的性价比;
符合项目预算和施工周期要求。
3.3设备参数与功能指标
以下为太阳能光伏系统常用设备的参数与功能指标:
设备类型
参数/功能指标
说明
太阳能电池板
电池片类型、功率、尺寸、效率等
电池片类型包括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功率、尺寸和效率为关键功能指标
逆变器
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功率、效率等
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功率为关键参数,效率反映逆变器的能量转换效率
紧急停机装置
电压、电流、响应时间等
用于保护系统,防止电气
电缆
额定电压、额定电流、截面积等
电缆的额定电压和电流应满足系统需求,截面积影响电缆的载流量和传输效率
支架
承重能力、材料、结构等
支架需具备足够的承重能力,材料应耐腐蚀、耐高温,结构应稳固可靠
第四章电气系统设计
4.1电气系统配置
太阳能光伏系统电气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配电箱、电缆、支架等组成。以下为电气系统配置的基本要求:
光伏组件: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并保证其功率、电压、电流等参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