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清洗消毒制度及流程.docx
口腔科清洗消毒制度及流程
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是防止交叉感染、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需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制度与流程进行操作。
人员要求
从事口腔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人员应参加专业培训,掌握清洗消毒知识和技能。操作时需穿戴专用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水围裙。
基本清洗消毒原则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根据器械污染后造成感染的风险高低及材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高度危险口腔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中度危险口腔器械应达到消毒水平;低度危险口腔器械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
器械回收与分类
使用后的口腔器械应及时回收,采用封闭方式运输至消毒供应室。回收人员与临床科室做好交接登记,内容包括器械名称、数量、污染状况等。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复杂程度、污染程度等进行分类,如金属器械、塑料器械、锐利器械等。同时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器械,感染性器械应置于防渗漏、耐高压的专用容器中,并在容器外标注感染源名称。
清洗流程
1.预处理:在使用科室,对使用后的口腔器械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初步去除血液、唾液等污染物。对于结构复杂、有管腔的器械,可使用压力水枪或注射器冲洗管腔内部。
2.酶洗:将预处理后的器械放入含有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槽中,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多酶清洗液,温度控制在3040℃,浸泡时间为210分钟。必要时使用超声清洗机进行清洗,超声清洗时间宜为35分钟,可根据器械污染情况适当调整。酶洗过程中应确保器械完全浸没在清洗液中,管腔类器械应使用专用的清洗架或篮筐,保证清洗液能够充分流入管腔内部。
3.冲洗和漂洗:酶洗后的器械用流动水冲洗,去除残留的清洗剂和污染物。然后用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漂洗,进一步去除器械表面的杂质和微生物。
消毒流程
1.选择消毒方法:根据器械的材质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湿热消毒等。
2.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对于耐高温、耐湿的口腔器械,可选用2%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将清洗后的器械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规定的时间进行浸泡,一般为2045分钟。浸泡消毒后的器械应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3.湿热消毒:对于耐高温、耐湿的口腔器械,也可采用湿热消毒方法,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的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等。按照设备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干燥与检查
1.干燥:消毒后的器械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自然干燥、干燥箱干燥或使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金属器械干燥温度为7090℃,时间2030分钟;塑料器械干燥温度为6070℃,时间2040分钟。
2.检查与保养:干燥后的器械应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器械的清洁度、完整性、性能等。对于有锈迹、污渍、损坏的器械应及时进行处理或更换。对需要润滑保养的器械,应使用专用的润滑剂进行保养。
包装与标识
1.包装材料选择:根据器械的种类、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如一次性纸塑包装袋、无纺布、硬质容器等。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和机械性能。
2.包装方法:根据器械的大小、形状、数量等进行合理包装,确保器械在灭菌、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对于复杂器械或多件器械,可采用组合包装的方式。包装时应注意密封,防止空气和微生物进入。
3.标识:在包装外应注明器械名称、数量、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等信息。标识应清晰、准确、完整。
灭菌与监测
1.灭菌方法选择:高度危险口腔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如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器械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等其他灭菌方法。
2.压力蒸汽灭菌:按照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确保灭菌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符合要求。灭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监测:应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一次。监测结果应记录并保存,以备追溯。
储存与发放
1.储存条件:灭菌后的口腔器械应储存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温度应保持在20℃以下,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下。
2.发放:发放时应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和标识的准确性,确保发放的器械质量合格。发放记录应包括器械名称、数量、发放日期、发放科室、领用人等信息。
质量控制
建立口腔器械清洗消毒质量追溯制度,对清洗消毒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包括回收时间、清洗方法、消毒灭菌方法、监测结果等。定期对清洗消毒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清洗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感染控制
在清洗消毒工作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