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课题设计论证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战略产业或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从技术和产业层面展开。美国学者Hirschman较早提出战略产业概念。Porter强调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迈克尔?波特认为新兴产业由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商机形成。例如,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策略不确定性、组织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和经济不确定。国外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涉及产业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培育等多个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本土研究现状
我国多个省域或省会城市纷纷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经济复兴核心。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宏观体制机制、中观措施方案和微观自主学习等层面。例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对策探讨中提到,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从政府统筹和引导、校企对接和融合以及企业培养和激励三个维度对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探讨。
选题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需承担培养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人才的使命。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战略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该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渊博知识基础和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型人才,以及系统、强大的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价值
跨学科人才培养能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探讨提到,构建完善的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也强调了人才培养对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总结国际经验:通过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国际需求与挑战、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基本素质以及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总结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
探索本土实践:分析本土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包括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模式,研究本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总结本土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与成效,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提出培养策略:提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培养等,并构建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国际经验研究:
国际需求与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国际需求与挑战。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需求存在差异,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各不相同。同时,国际竞争激烈,各国都在积极争夺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
基本素质研究: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较高的职业伦理与专业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具备认知工程对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对当代重大问题有深入了解。
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国外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伦敦大学学院、奥尔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近年来开展的工程教育改革,采用了跨学科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前沿性、综合性、学科交叉型、问题导向型和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师资队伍方面,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
本土实践案例研究:
实践案例分析:我国本土也有许多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例如,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无线技术方向,借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的资源,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具备工程实践、应用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物联网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了“2+1”式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智能应用”和“感知通信”两个专业课程单元,以及一个“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创新课程单元。
问题与挑战:本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如学科专业目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亟需的专业人才急缺;高校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亟待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周期较长,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不足;跨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学科专业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