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docx
ICS11.220CCSB40
DB4105
安阳市地方标准DB4105/T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2020-11-10发布2020-11-25实施
安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4105/T153—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安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安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安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内黄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内黄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龙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北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黄县宏卓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内黄县牧兴养殖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保平、邹秋萍、赵琳、张燕、郭希萍、段振华、吕瑞青、吴玉强、王瑞红、李广波、霍玉芹、乔丽丽、董亚娟、任娇娇、张华、郭巍、孙延安、王永强、冯现明、刘翠英、王森林、牛连信、袁艳茹。
1
DB4105/T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生物安全管理、净化与免疫、消毒、工作人员防护、宣传培训与联防联控的操作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年出栏1000只以上规模羊场的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46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T3619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DB41/T1918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DB41/T1919布鲁氏菌病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布鲁氏菌病
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导致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动物布病主要是由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感染羊、牛和猪等动物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其临床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母畜流产、乳腺炎、不育和各种组织(如睾丸、关节)的炎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布病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病,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规定布病为多种动物共患的二类动物疫病。
3.2
生物安全体系
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羊群健康,保证羊场正常生产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的总称。
4生物安全管理
4.1防止外疫传入
4.1.1养羊场选址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2
DB4105/T153—2020
4.1.2养羊场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防疫消毒设施设备齐全完善,应建立人员、车辆出入登记制度。
4.1.3养羊场引种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养羊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必要时引进种源来自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单位。
b)种公羊和冻精必须来自非疫区,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有关规定。跨省调运种羊时,应从获得农业部净化评估认证的规模羊场引种。
c)养羊场应从非疫区引进羊只,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新引进羊只应在隔离区饲养30天,经布病检测,全部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4.2防止场内散播
4.2.1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如下:
a)日常流行病学调查:羊场兽医掌握流产、屡配不孕、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情况,根据生产指标的变化,来了解本场的布病状况。
b)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当规模羊场出现布病疫情,或产地检疫发现疑似疫情,或羊场工作人员发生疑似布病时,及时向兽医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开展现场调查等工作。
4.2.2监测
制定监测方案,每年定期二次采集样品,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规模羊场布病状况。4.2.3确诊
根据监测方案发现疑似病例,按GB/T18646的要求进行确诊。
4.2.4疫情报告
对确诊或者疑似病例,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4.2.5疫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