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5-2026年课题:8.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研究.docx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5-2026年课题
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及可行性分析
内容提要:
课题设计论证的部分:
一、国内外相关问题(或研究)的现状综述;
二、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课题的可行性分析部分: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
二、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的相关研究能力(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成结构等);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配套经费、调查对象、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一、国内外相关问题(或研究)的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多维度研究体系。在政策研究层面,教育部课题组(2023)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立德树人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全国87的试点学校已建立“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但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实践转化率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华东师范大学(2023)提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模型,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仅达到62%,需进一步破除“孤岛效应”。
在实践路径探索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德育研究中心 (2024)基于全国31省调研数据,构建了“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中西部地区思政课师资缺口达23%。中国人民大学(2023)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揭示,仅45°的省份建立了学段衔接标准,亟需强化顶层设计。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针对“网络育人”提出“双空间融合”理论,指出青少年网络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足60%。
在体制机制创新领域,浙江大学(2023)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全国768的地市已出台“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但专业心理咨询师生比(1:3500)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华中师范大学(2024)基于“教育家精神”研究提出
教师发展“四维能力模型”,强调师德师风建设需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浸润。
(二)国际研究现状
国际社会对“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价值观教育的国家战略化。OECD《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023)提出“社会情感能力”核心框架,
将公民责任感、文化认同纳入教育评价体系。欧盟(2022)发布的《核心素养指南2.0》强调“民主价值观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深度融合,其成员国中73%已将价值观教育列为必修课程。二是育人模式的生态化重构。美国“社会情感学习(SEL)计划(2023)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网络,覆盖全美60%的K12学校。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推行“特别道德科”改革,将传统文化认同与科技创新伦理纳入课程体系。三是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新加坡教育部(2023)开发的“全人发展智能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追踪学生品德发展轨迹,其算法模型已应用于85:的中小学。
在比较研究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发布的《全球公民教育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价值观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仅34号的国家建立了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2024)的跨国研究表明,将劳
动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的国家(如德国、芬兰),其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指数普遍高出国际均值15-20个百分点。
(三)研究现状评述
当前研究存在四方面局限:一是理论创新不足,对“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立德树人的新内涵、新载体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二是实践协同薄弱,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多数研究中仍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三是评价体系滞后,现有评价指标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突出,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不足;四是国际对话欠缺,对全人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转化研究多局限于经验总结,缺乏跨文化比较的深度分析。
本课题将突破现有研究框架,以“新生态新格局”为切入点,构建“思想铸魂-五育融合-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四位一体的理论模型,系统探索立德树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实施路径,为全球价值观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二、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落实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将立德树人定位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是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深刻
变革的战略选择。本研究聚焦“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的构建,紧扣习近平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