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ocx
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当前碳金融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各个国家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我国也不例外。如何在碳金融背景下,实现金融学专业高职教育改革以及做好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文章从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高职教育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14-02
在碳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首先需要对其现状充分了解,并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和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成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综合型金融人才。
一、碳金融的概念
二、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高职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
(二)缺乏实践性
当前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单单要求只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发展也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这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以往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教师会将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尽管具备了过硬的理论知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能力,以至于学生毕业后进入到岗位实践中就会感到非常吃力。
(三)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安排中,首先,大多数课程是金融学、会计学以及经济学基础等课程与碳金融和碳交易相关的课程占据比例非常少,而如今处于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市场对于综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若是高职院校传统课程相对单一、传统,与市场发展不相符,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2]。其次,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将其与市场营销、信息化等课程相结合,选用的教程内容十分枯燥、落后于时代发展,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并未真正了解碳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市场环境。在日常教学中,只是盲目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是高职院校没有及时了解并调整,必然不能培养出与当前金融市场相匹配的人才,自然在该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就业难题。
三、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设计,促进金融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知识观,打破以往的局限,不仅能够收获新的科学知识,也能在此基础上创新知识。首先,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将低碳金融理论都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借此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眼界,让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综合素养双高的科研人才。其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宏观调控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传统货币政策等相关内容必须要有一席之地,再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内容,将其二者相互配合,培养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最后,在碳金融背景下,环境保护与碳经济属于相辅相成的存在,补充碳金融知识、创新培养环境也是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程体系。
2.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安排,构建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都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框架构建而成的,但是对于学生形成个性化发展、职业能力的新型学说和缄默知识等相关内容并未在该课程体系内。在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高职教育改革中应当将缄默知识融入其中,同时为了能够更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强烈建议加入低碳经济学、环境学等主要课程,并创新低碳工程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学等课程,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为主体,设置最合适的课程体系,打造现代化教学模式。
3.走进生活,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高职教育学科既有科学世界,也离不开生活世界。比如,科学世界为学生的理智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结论,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科学的逻辑观念,而生活世界则能够让科学知识、逻辑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由此可以看出,课程设计,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生活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探索了解真正的科学世界,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再将课程中所存在的科学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在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应当設立一门和碳金融、碳交易、衍生品有关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能够用科学的金融投资方式和过程创新金融衍生品。
4.重视课程建设中的动态过程教学。把教学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教育的创始者、学习者、设计者,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同时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课程上,进而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价值,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提高自身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