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下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年
红河州第一中学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以及象牙微雕、大量丝绸和纺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多种遗物。这表明
A.中华文明多元性 B.国事决定于礼乐制度
C.专制皇权已经确立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2.汉武帝时期,乐平侯卫侈因“坐买田宅不法,有请赇吏”,被处死;淮南王刘安因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侵夺民田宅”,被削地;衡山王刘赐因“数夺人田,坏人冢为田”,被剥夺俸禄二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这些处罚
A.通过经济手段巩固了专制集权 B.一定程度上利于缓解土地兼并
C.通过政治手段了解决王国问题 D.有效地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
3.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一一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儒学的复兴 B.国家的统一 C.科举制普及 D.民族的交融
4.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5.据一位12世纪的阿拉伯商人记述:信用券(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令其写下借条,借债人须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还说中国商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这一记述反映了两宋之际的中国
A.货币信用体系十分发达 B.形成了较好的营商环境
C.社会诚信程度领先世界 D.以西亚为主要外贸对象
6.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
A.填补废除丞相后权力真空 B.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
C.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 D.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
7.清朝前期,清政府在新疆实行藩部体制,严格限制与内地交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并在新疆“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赋税制度,设立义塾,教授《千字文》《论语》《诗经》等。这些举措
A.开启了新疆经济近代化进程 B.杜绝了各列强对新疆的侵略
C.强化了当地居民的国家意识 D.使新疆开始归属于中央管辖
8.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向八国宣战的诏书,李鸿章看到这份诏书的第一反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后各国代表在上海领事馆商定完毕《东南互保章程》。有学者认为,这次任性的宣战其实是给11年后的辛亥革命作了一次提前预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该战争的性质与辛亥革命一致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9.清朝前中期,政府视华侨为叛逆或弃民: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废除出洋华人回国的禁令,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寻求华侨力量的支持。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B.政治变革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C.近代化实践需要获得外部援助 D.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主流思想
10.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这一时期矿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国民政府采取积极政策
C.民族工业摆脱外资控制 D.山东地区煤炭储备丰富
11.下图是建国初期部分电影海报,《女司机》讲述了孙桂兰等人克服困难和“个人主义”成为女火车司机的历程,《走向新中国》讲述了一位留美工程师从徘徊苦闷到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