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4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pptx

发布:2025-04-16约2.82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课程标准呈现;目录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能力低、差的地区。?;知识链接

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分布

①土地沙化地区②冻融侵蚀地区③土壤侵蚀地区④石漠化地区。;2.荒漠化的类型

(1)风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和土壤盐渍化等。;知识拓展

冻融荒漠化:指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我国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此处指由风蚀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地区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

东北、华北、西北

(1)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思维拓展

有观点认为人类不应干预沙尘暴,试说明理由。;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图1;结合材料探究:

(1)概括腰坝绿洲内部地下水水位的季节差异并说明原因。;(3)请从水资源利用角度,为保护腰坝绿洲边缘胡杨林,防止荒漠化扩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2.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往往需采用各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社会措施,多管齐下,建立立体的防御体系,这样才能达到最终治理目标。

(1)封沙;(2)禁牧、禁樵、禁采

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载畜,发展人工草场,定点轮牧。

②多途径解决农牧区居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③加大执法力度,严禁采挖沙漠植被。

(3)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②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用水量。

③发展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

(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加大宣传力度。

②鼓励生态移民。;;;1.与“五带”相比,“二带”防护体系()

①建造成本低 ②节约耕地资源

③节约水资源 ④防风固沙效果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草障是用麦草扎成,其使用年限一般

为4~5年,其原因可能是麦草()

A.风化损坏

B.易于腐烂

C.被风刮走

D.枯萎倒伏;解析第1题,防护体系结构由初期的“五带”简化为“二带”,结构简化,节省了建造成本,节约了水资源,但防风固沙效果不如以前好,①③对,④错;该区域主要为沙漠地带,“五带”和“二带”防护体系都未占用耕地资源,②错。C正确。

第2题,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风沙活动频繁,干枯的麦草易被风化侵蚀,在经过4~5年的风化侵蚀作用后,逐渐丧失了其防风固沙的能力,A正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麦草较为干枯,含水量少,不易腐烂,B错误;干枯的麦草插入沙地中,一般不易被风刮走,也不存在枯萎倒伏之说,C、D错误。;[2024湖北宜昌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B.春汛,汛期较短

C.冬季出现结冰甚至断流

D.径流量大

4.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

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

B.热量充足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5.防治该区域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营造防护林

B.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解析第3题,该流域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补给增多,以夏汛为主,冬季断流或结冰,流量季节变化大,但是气温年际变化小,故流量年际变化也小,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华北平原相比,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故太阳辐射较强,A正确,排除C;热量差异较小,排除B;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排除D。故选A。

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荒漠化防治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C正确;营造防护林、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但不是最有效措施,排除A、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不符合现实状况,排除D。故选C。;;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的原因。;;2.水土流失的危害;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措施;(2)模式: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二、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分析思路;;;解析第1题,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