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舟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docx
“双碳”背景下舟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摘要:在绿色环保成为世界主题,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浪潮中,舟山立足自身产业和优势,积极承担碳减排责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措施,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地方贡献。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45-04
以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根本,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己任,实现“双碳”目标,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是舟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实施差异化发展、打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舟山经济的未来产业和发展方向。加快舟山海洋清洁能源产业的谋划,迎接机遇,抢抓机遇,梳理产业发展思路,把舟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型清洁能源利用的先行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舟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风能,已建成金塘、岑港、长白、衢山、嵊泗东绿华风电场等5个陆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已建成国电6号、岱山4号、嵊泗2号、嵊泗5号、嵊泗6号海上风电场等4个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17万千瓦。此外,岱山1号海上风电(30万千瓦)等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氢能,六横建成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4辆氢能公交车投入运营,1辆氢能源船舶已建造完成,首座位于六横的加氢站已建成。
储能,定海共享储能(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岱山共享储能(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等项目已列入浙江省储能示范项目。
(二)产业发展态势持续趋好
舟山立足区域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自身的海洋清洁能源特色,积极承担碳减排责任。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发展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清洁能源核心技术飞速发展,投资成本逐步降低,清洁能源项目的经济性明显改观。在政策、技术、金融多种因素的导向作用下,清洁能源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舟山可开发的海上风电(1500万千瓦以上)、光伏资源(1400万以上)十分可观,上下游产业链条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舟山与华润集团、远景能源等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华润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远景智能风机制造厂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中国能建、国投电力、宝武—杰宁、东方电气等一批国内龙头企业组成清洁能源产业联盟正与舟山洽谈,拟投资风机主机、储能电池、光伏电池、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发动机等制造业项目。
(三)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已建成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大型实验设施群、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国家电网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三个重要平台,东海实验室已成为浙江高能级创新平台。
清洁能源科技人才引进方面,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引育用”行动计划,引进了国家引才计划专家、浮式结构领军人物王革,省引才计划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徐文等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舟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双碳”目标指明发展方向清洁能源产业。实现“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达峰工作任务的推进,将极大激发清洁能源发展需求,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将提速。同时,社会对清洁能源核心装备需求的热情持续高涨,清洁能源发展进入最佳时机。
市场多元应用为清洁能源产业提供广阔舞台。光伏产业“集中与分布”齐头并进建设推进;海上渔光互补、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等光伏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风电发展海陆并重,分散式风电、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海洋牧场+风光储一体化”的新形式不断出现。新型储能方式加快向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推广应用。氢能应用从化工领域正在渗透到交通、冶金、发电、供暖等多个领域。上游产业化发展不断受到下游多元化、规模化应用的拉动。
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较为薄弱。海上风电、新一代光伏,特别是氢能和储能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高,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科创平台、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要求较高。舟山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的科创能力相对较弱,市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已创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匮乏,城市整体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高,科学技术的产业转换能力弱,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对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依然不足。
四、舟山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
舟山发展海洋型清洁能源产业重要路径可概括为“1+3”。“1”是指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碳汇”这一条核心技术主线,“3”是全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清洁能源生产、转换和供应基地”“能源科技创新基地”三大基地。
(一)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1.建立风电产业链。围绕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发展主机、舱盖等关键零部件及相关电控设备,不断盘活和带动舟山当地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提升当地配套能力。创新发展船舶产业,打造海上风电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