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与研究.docx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与研究
王妍柳燕窦晓蕾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书香社会”建设快速推进。高校图书馆分布驻地内各辖区,且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突出,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范围,将有效弥补政府供给能力的不足,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文章选取12所青岛市高校图书馆,调研其对校外读者提供服务的情况。从高校图书館自身建设、校外制约因素两个方面,总结目前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高校、图书馆的不同层面提出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202-03
“公共文化服务”首次进入党和国家事业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书香社会”建设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市民的文化需求正朝着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提升。目前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这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急需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补给。目前青岛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图书馆有市馆1处、区馆12处,面向青岛1000余万市民提供服务,显然服务供给能力和规模均不足以满足市民需求。驻青高校分布青岛市内各辖区,且在资源、人才、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将其纳入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范围,必将在提高青岛城市居民文化素养水平、社会文化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一、驻青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调查
(一)指标选取
青岛市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本文综合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学校门户网站检索的资料情况、电话访谈情况等因素,选取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8所普通高校、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驻青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与现实情况。
(二)对校外读者提供服务情况调查
部分高校图书馆仅提供到馆阅览服务,但书刊不外借。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提供到馆阅览服务,办证范围涵盖在青工作的教育科研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均规定校外读者需要凭介绍信与本人有效证件,与图书馆联系后可以入馆。青岛大学图书馆制定《青岛大学图书馆参访接待管理办法》,接待校外人员到馆参观,部分阅读推广活动,如文化展览等会向校外人员开放。
部分高校依托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对外提供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目前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第一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二批)、山东科技大学(第三批);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有中国海洋大学(第一批)、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二批)。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中国海洋大学科技查新与查收查引服务系统”,实现全流程业务在线办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特色与效能,为校内外单位及个人提供专利咨询与培训、专利情报分析、专利检索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将面向科研创新领域的服务职能由校内逐步延伸到校外。
目前未对校外读者开放的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高校与高校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馆舍空间、读者服务模式等大多按照传统的服务校内师生的模式去建设,但校内读者和校外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一致,如校内师生更多的需要与研读专业相关的专业类、研究类书刊,但是校外读者会更倾向于阅读人文、社科类图书,以及低龄、科普类读物,对理工类专业书刊需求较小。如果将传统的校内读者服务模式生搬硬套给校外读者,那服务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
图书馆内物理空间有限,校内外人员同时在馆的情况下,需要把握尺度,制定专门规则,安全保障要求也提高了。伴随读者数量的增加,经费、资源、空间都未增加,但对图书馆的使用增加了,此外校外读者到馆次数少,不熟悉图书馆,需要进行读者培训与指导,都会导致馆员的工作量增加,人力资源不足,也增加了馆员的畏难情绪。
学校层面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加强,但内驱力较小,可持续性不高。师生读者层面对校外读者同时空伴随的接受度,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以青岛市高校目前对外开放的情况来看,线下服务对象不是驻地所有市民,多见于面向与学校有关的单位或者合作单位开放,其它市民无法到馆借阅书刊。线上资源方面,受限于知识产权保护,校外人员在校外无法获取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部分高校允许校外读者入校使用电子资源,但获取效率较低,不夠方便快捷。在资源建设上各高校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