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题库.doc
名词解释
《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会议期间,中国方面曾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军队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遭拒绝。条约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为美国排挤日本在华势力和进一步对华扩张提供了条件。
2.啤酒馆暴动啤酒馆暴动是希特勒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1923年的鲁尔危机和汉堡工人起义被镇压,使法西斯分子更加活跃起来,他们以巴伐利亚为据点,大肆活动。11月8日晚上,希特勒率领了一支冲锋队在这家酒馆里扣押了3名巴伐利亚州的军政长官,并宣布“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但暴动很快被镇压,纳粹党被取缔。希特勒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了《我的奋斗》一书,表现了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反共主义和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是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年夏~到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和政策的统称。“战时共产主义”既是一项政策,又是列宁和苏维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目的在于试图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包括:工业部门实行总管理局制,农业上的余粮征集制,再分配领域建立消费公社,禁止商业贸易,实施平均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是布尔舍维克党在急于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影响下的冒进政策,同时它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战争所需,为前线的胜利提供后勤支持的作用,也为战争条件下强化专政机器、打击反对势力、稳定和巩固后方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手段。
甘地主义甘地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精神的力量”或“真理的力量”。这套理论以宗教观念为基础,包括强调基督教的观念,同时吸收了列夫托尔斯泰、约翰拉斯金、亨利戴维梭罗等人的思想,主张对邪恶与不公平进行公开而非暴力的抵抗,使其朝公正善良的方向转化。甘地主义还包括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实现印度的自治观,以及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的经济思想。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以印度教传统与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从而使印度的民族运动真正奠基于群众运动之上,改变了原先那种脱离群众的上层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活动。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
马奇诺防线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以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命名。其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早晨,皇道派青年军官村中孝次、矶不浅一、安藤辉等人,率领1400多名官兵,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倾轧,以至最终反目,酿成震惊天下的突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