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病例分享——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pptx
医学课件-病例分享——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病例简介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方案
5.治疗效果与随访
6.讨论与总结
7.参考文献
01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患者,男性,65岁,已婚。职业居住患者从事教师职业,居住在市区,生活习惯良好。既往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病史8年,无手术及外伤史。
主诉及现病史发病时间患者于清晨起床后突发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1小时。症状描述患者自述左侧上肢和下肢均出现明显无力,无法自行行走,言语不清,面部表情不自然。发病诱因发病前患者有熬夜加班的劳累史,无感染发热、饮酒等可能诱发因素。
既往史高血压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糖尿病史患者确诊糖尿病8年,血糖控制不理想,近期空腹血糖波动在8.5-10.0mmol/L之间。心脏病史患者曾因冠心病发作入院治疗,现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调脂药物。
02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体征运动障碍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受限。感觉异常左侧肢体感觉减退,痛温觉减退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脑神经检查面部表情肌力减退,左侧鼻唇沟变浅,咀嚼肌力量减弱,咽反射迟钝。
其他系统体征心血管系统心率72次/分钟,心律齐,血压160/95mmHg,可闻及双肺湿啰音。呼吸系统呼吸平稳,频率18次/分钟,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消化系统腹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恶心呕吐。
辅助检查结果头颅CT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但未见明确脑梗死灶。MRI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改变,符合超早期脑梗死特征。血液检查血常规正常,血糖8.2mmol/L,血脂升高,同型半胱氨酸6.5μmol/L,D-二聚体升高。
0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病史特点突发性肢体无力,持续超过1小时,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结合患者高血压病史。体征表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减退,脑神经检查异常,符合脑梗死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超早期脑梗死特征,结合血液学检查结果,支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
鉴别诊断脑出血排除脑出血需注意患者血压、头痛症状及CT表现,本病例血压控制尚可,无剧烈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短暂,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而本病例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排除TIA可能。颅内肿瘤颅内肿瘤进展缓慢,症状逐渐加重,影像学检查可见肿瘤占位效应,与本病例不符。
诊断流程初步评估立即进行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NIHSS评分,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在初步评估后,立即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并确定脑梗死的性质和位置。血液检查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溶栓治疗的适宜性。
04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制定溶栓治疗根据影像学结果和患者病情,立即启动静脉溶栓治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为0.9mg/kg。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预防血栓形成。其他治疗同时进行血压管理、血糖控制、血脂调节等治疗,以及预防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溶栓治疗药物选择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溶栓时机溶栓治疗需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以最大化恢复脑血流和减少神经功能损害。监测与护理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化和出血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其他治疗措施血压管理维持血压在适宜水平,通常收缩压在130-180mmHg之间,以防止脑缺血或脑出血加重。血糖控制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4.4-6.1mmol/L)内,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脑部功能造成不利影响。抗感染治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和血常规。
05治疗效果与随访
治疗效果评估神经功能评分采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1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20分。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患者从完全依赖提升至部分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并发症情况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出血或其他并发症,患者整体状况良好。
随访情况首次随访治疗后1个月进行首次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至10分以下。后续评估后续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持续改善,无复发迹象。长期预后经过半年随访,患者生活基本自理,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预后分析溶栓时间窗发病至溶栓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显著。治疗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高,规律服用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合并症控制有效控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