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发布:2025-04-13约3.4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读《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

2.培养文化理解素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

3.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他们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然而,对于现代散文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强烈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文章,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可能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通常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文学作品来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文本分析,但在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来加深理解,而有的学生则倾向于独立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可能会对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感到陌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此外,对于散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和象征意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同时,对于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讲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故都的秋》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文学文本分析。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作品原文、作者照片、故都秋天的图片等,增强视觉效果。

2.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如专家评论、历史背景资料等,拓宽学生视野。

3.教学软件:使用文学鉴赏教学软件,辅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北京秋天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季节特征和人文景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北京秋天有什么印象?你们知道《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吗?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总结,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风格。

2.分析散文的标题“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故都和秋天的关系,以及标题所蕴含的意境。

3.讲解散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如总分总结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逐段分析散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

5.分析散文中的意象,如“落叶”、“秋风”、“古都”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6.讨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故都的怀念等。

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在阅读《故都的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3.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3.教师提问:如果你们是作者,会如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故都的秋》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

2.背景: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二、文章结构

1.总分总结构:文章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2.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抒发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探讨故都秋天的文化内涵。

三、修辞手法

1.比喻:如“故都的秋,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2.拟人:如“秋风,轻轻地吹过,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3.排比:如“故都的秋,有落叶的萧瑟,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