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基础》课件.ppt
《病原学基础》课程介绍病原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本课程涵盖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四大类病原体学习目标:掌握病原体基本特性、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
第一章:病原学概述1学科起源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奠定现代病原学基础2发展历程从形态学观察到分子生物学技术革命3现代意义传染病防控、抗生素研发、疫苗设计的理论基础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细菌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无核膜病毒非细胞形态,只含一种核酸真菌真核生物,有细胞壁,有菌丝体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等多细胞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形态特征微小,多样化的结构和形态生理特征特定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遗传特征基因组结构简单,变异能力强致病特征具有侵袭性和毒力,能引起疾病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形态学研究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结构培养研究人工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病原体分子生物学研究PCR、基因测序分析基因组特征动物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
第二章:细菌学基础应用价值医学诊断、药物开发研究方法培养、染色、生化鉴定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生理、代谢历史发展微生物学起源的核心领域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等多种形态细胞壁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壁结构不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控制物质进出核质区无核膜的DNA区域,含遗传物质
细菌的生理特性营养需求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营养型:异养菌和自养菌代谢特点发酵和呼吸两种能量获取方式产生特异性酶和代谢产物环境适应性温度:嗜温菌、嗜热菌、嗜冷菌氧气:需氧菌、厌氧菌、兼性菌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延滞期细菌适应环境,准备分裂对数生长期快速二分裂,数量呈指数增长稳定期新生细菌与死亡细菌数量平衡衰退期营养耗尽,代谢废物积累,死亡增多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基因突变自发或诱导的DNA序列改变转化作用吸收环境中的游离DNA转导作用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接合作用细菌细胞之间直接接触传递基因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因子外毒素细菌分泌的蛋白质毒素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侵袭因子帮助细菌侵入和扩散的物质抗吞噬因子荚膜、M蛋白等抵抗宿主防御
细菌感染的类型和途径入侵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性接触定植黏附并在宿主特定部位增殖组织损伤毒素释放、炎症反应、细胞破坏播散局部感染扩散或血行播散
第三章:病毒学基础20-400nm病毒大小比细菌小10-100倍1930s电镜发现首次直接观察病毒颗粒200+人类病毒已知能感染人类的病毒种类1957病毒培养恩德斯成功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的结构和分类核酸类型DNA病毒和RNA病毒衣壳结构多面体或螺旋形蛋白质外壳囊膜有囊膜病毒和无囊膜病毒形态大小从20nm到400nm不等
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病毒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受体穿透病毒进入细胞并脱去外壳生物合成核酸复制和病毒蛋白合成组装释放新病毒粒子组装并从细胞释放
病毒的致病机制直接细胞损伤病毒复制导致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功能改变病毒干扰正常代谢和基因表达免疫病理损伤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潜伏,周期性激活
病毒感染的类型急性感染短期高水平复制,症状明显如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续复制,缓慢进展潜伏感染:基因组整合,周期性激活如HIV、疱疹病毒转化感染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如HPV、HBV与肿瘤相关
第四章:真菌学基础1早期研究19世纪首次发现真菌致病作用2抗生素时代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发现3免疫缺陷时期AIDS和器官移植增加真菌感染机会4现代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致病机制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酵母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结构菌丝形态细长分支管状结构形成网络二相型真菌根据条件转换形态的真菌
真菌的生长特性温度要求大多数在25-30℃生长最佳pH适应性偏酸性环境(pH5-6)利于生长氧气需求绝大多数为好氧生物营养需求有机碳源和简单氮源即可满足
真菌的致病机制定植孢子吸附在组织表面侵袭菌丝生长穿透组织屏障毒素释放分泌酶类和毒素破坏组织免疫调节诱导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常见病原真菌介绍真菌类型代表菌种主要感染疾病皮肤癣菌须癣毛癣菌足癣、体癣、甲癣二相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组织胞浆菌病酵母菌白色念珠菌鹅口疮、念珠菌血症丝状真菌曲霉菌属肺曲霉病、侵袭性曲霉病
第五章:寄生虫学基础1/3全球人口受寄生虫感染影响300+种类能够感染人类的寄生虫16000+死亡每年由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死亡数
寄生虫的定义和分类扁形动物门吸虫类和绦虫类线形动物门蛔虫、钩虫、丝虫等原生动物阿米巴、鞭毛虫、孢子虫等4节肢动物虱、螨、蜱等外寄生虫
寄生虫的生活史虫卵阶段在环境或宿主体内发育幼虫阶段多次蜕皮和发育中间宿主许多寄生虫需要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成虫阶段在终宿主体内繁殖
寄生虫的致病机制机械损伤物理阻塞、组织穿透、移行损伤营养竞争消耗宿主营养、导致营养不良毒性损伤分泌代谢产物和毒素4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