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衙铁金矿区地质特征简述.pdf
北衙铁金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衙矿区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从区域上到具体的矿
体,总结出了该矿区的地质规律,为今后开展地质找矿和矿区外围地质找矿提供
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地质特征构造破碎带找矿依据矿化特征
1区域地质特征
1.1大地构造位置
北衙矿区属”三江”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环球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
分,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东段弧形转弯处,濒临特提斯构造域与
太平洋构造域交接部位。
1.2地层
区内发育有元古界-新生界地层。元古界变质岩,集中出露于大理洱海西侧,
构成苍山山脉主体,呈断块出露。
古生界地层分布于洱海附近。下古生代见中奥陶统、志留系的一套滨海相碎
屑岩和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上古生界发育齐全,主要为碳酸盐沉积,次为碎屑岩
及硅质沉积。二叠系玄武岩广泛分布于程海、金沙江-红河断裂两侧,为峨眉山
玄武岩的一部分。
中生界三叠系为碳酸盐建造及含煤建造,分布于丽江-北衙一带。侏罗系、
白垩系为红色碎屑岩沉积建造,主要分布于红河断裂以西和程海断裂以东。在北
衙地区,上三叠统部分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全部缺失。
1.3构造
北衙铁金矿区位于德格-中甸陆块、扬子陆块与兰坪-思茅陆块三个Ⅰ级构造
单元结合部东侧,地处扬子陆块西缘的丽江-盐源中生代地块边缘拗陷带的南西
缘,被夹持在金沙江-红河断裂、宾川-程海断裂和丽江-木里断裂之间。
1.4岩浆岩
本区为扬子地台西缘富碱斑岩带的一部份,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基性、中性、
酸性及碱性岩类均有。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华力西期以基性辉长岩、二叠纪玄武
岩为主,与区内零星铜矿化有关;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主要为富碱的石英斑岩、
辉石正长岩、花岗斑岩及石英闪长岩,并有较多的后期正长斑岩、煌斑岩脉在区
内成群成带展布,它们与金、银、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喜马拉雅期主要为中酸
性富碱斑岩的侵入及苦橄玄武岩、橄斑玄武岩、碱性岩的喷溢,分布于金沙江-
红河超壳断裂带附近。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北自锅厂河,南至金沟坝-鸡鸣寺大沟,西起红泥塘,东到笔架山-黄坪
坝子西侧边缘。由六个矿(化)段构成,大致以北衙坝子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矿带:
东带包括桅杆坡、笔架山、锅盖山矿(化)段,西带包括万硐山、红泥塘、金沟
坝(化)矿段。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见表1-1,其中第四系更新统蛇山组(Q1s)和北衙组(T2b)
厚311-599m,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地层。
2.2构造
矿区位于近南北向鹤庆-松桂复式向斜南段,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
致,均呈近南北向展布。
2.2.1褶皱
北衙向斜是矿区的主要褶皱,位于松桂复式向斜的南部翘起端,属鹤庆-松
桂复式向斜的次级构造。北起水井,南至鸡鸣寺、观音箐一带封闭,轴长近12km,
两翼宽1.2-1.8km,轴向北北东,为一宽缓短轴向斜,西翼出露地层T2b3-T2b5,
总体倾向东,倾角30°-60°;东翼出露地层T2b1-T2b5、T1及P2β,倾向西,倾
角10°-40°。两翼的六个矿局部地段受断层和岩浆侵入作用影响,次级褶皱、断
层以及节理、裂隙发育。受多次岩浆-热流体作用产生挤压揉皱,在早期形成的
矽卡岩、磁铁矿体顶部出现强烈微型揉皱、鞘褶皱及石香肠构造。
2.2.2断裂
松桂-邓川大断裂(马鞍山断裂)在矿区西部杨家院、焦石硐一带通过,北
衙矿区的万硐山、红泥塘的岩脉带及矿脉群均受此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控制。矿
区主要发育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组,近南北向断裂组为矿区内控矿断层,主
要有东翼的F1、F2、F3、F4,西翼的F5。其中,F5为浅部产状平缓深部变陡的
逆掩-推覆断层:F2、F3、F4等是F1上盘的陡倾斜张性断裂,其上、下盘岩石
具不同程度的破碎及蚀变,而平行产出的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矿体,就赋存于
上、下盘的破碎裂隙带中。
2.2.3接触挤压揉皱破碎带
由于岩体侵入的影响,在岩体围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受构造挤压作用下,形
成含多种角砾成分的厚大破碎带。控制长大于1800m、垂厚7-163m。总体南北
走向弧形分布,倾向西-南西。岩体上部(西侧)主要接触地层为T2b4-T2b3。
2.2.4层间构造破碎带
受地质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在断裂构造及岩浆岩体两侧地层中,以及在岩
性转换面、层理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