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络腧穴学概要.pptx
2025年经络腧穴学概要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经络腧穴学概述
2.十二经络
3.奇经八脉
4.经穴的分类与定位
5.腧穴的主治作用
6.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7.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01经络腧穴学概述
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无数细小的络脉,总长达10万米以上,贯穿全身,联系脏腑器官,调节生理功能。经络结构经络结构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两者相互连接,形成遍布全身的经络网络。其中,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脉则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经络功能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濡养全身。通过经络,气血得以输送到各个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同时,经络还能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抗御外邪入侵,维持人体健康。据《黄帝内经》记载,经络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肢体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分类正经分类经络系统中的正经分为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每条经络都对应一个脏腑,共12对,共计24条。奇经分类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特殊通道,包括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和阴跷脉,它们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脏腑有密切联系,调节十二正经的气血。络脉分类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它们是经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气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四肢、肌肉、皮肤等,共有15条别络,以及无数细小的浮络和孙络。
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气血运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够将心脏泵出的血液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保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据统计,人体内经络的总长度可达10万米以上,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1/4。协调脏腑经络系统能够协调人体各脏腑的功能,通过十二正经与脏腑相对应,奇经八脉调节脏腑之间的平衡。例如,手太阴肺经与肺相对应,主管呼吸系统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对应,负责消化吸收等。抗御病邪经络系统具有抗御外邪入侵的作用,通过调节气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经络能“通十二经,散寒湿,祛邪气,调营卫,安五脏”。
02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沿手臂内侧上行,经过手腕、肘部,最终止于胸部。经络全长约16寸,是十二经络中最长的经络之一。所属脏腑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直接相连,是肺脏的经络通道。肺脏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对于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主要穴位手太阴肺经上有11个穴位,其中最著名的穴位是鱼际穴,位于手掌第一掌骨桡侧凹陷中。鱼际穴是治疗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手臂外侧上行,经过肘部、肩部,最终止于颈部。经络全长约20寸,是十二经络中长度第二的经络。所属脏腑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直接相连,是大肠的经络通道。大肠负责食物残渣的吸收和排泄,对于维持肠道健康和排泄功能至关重要。主要穴位手阳明大肠经上有20个穴位,包括合谷、曲池等著名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是治疗头痛、牙痛等面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足阳明胃经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起始于足大趾末端,沿小腿外侧、膝关节、大腿外侧上行,经过腹部,止于胸部。经络全长约42寸,是十二经络中最长的经络。所属脏腑足阳明胃经与胃脏直接相连,是胃脏的经络通道。胃为“水谷之海”,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对于人体的营养供应和健康至关重要。主要穴位足阳明胃经上有45个穴位,其中足三里穴是其中最著名的,位于小腿前外侧,距离膝盖下缘三寸。足三里穴是养生保健、治疗脾胃虚弱的重要穴位。
03奇经八脉
冲脉冲脉概述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是奇经八脉中的主干,贯穿全身,联系脏腑,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冲脉起始于胞中,上行至头,下行至足,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要道。冲脉功能冲脉具有调节月经、促进生殖功能的作用,对于女性健康尤为重要。同时,冲脉还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使之保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在《黄帝内经》中,冲脉被称为“血海”。冲脉穴位冲脉上有多个重要穴位,如气海、关元等。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这两个穴位对于调经止痛、养生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任脉任脉概说任脉,亦称“任主”,是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小腹,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止于舌下。任脉与十二正经相会,是调节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通道。任脉功能任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的功能,主管精、血、津、液等阴液,对女性月经、生殖系统健康尤为重要。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任脉穴位任脉上有24个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等重要穴位。其中,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气海穴位于肚脐下五寸,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这些穴位对于养生保健、调理脾胃等具有显著效果。
督脉督脉概述督脉,又称“阳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