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并重”理念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docx
“筋骨并重”理念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筋骨并重”理念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腕关节功能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淮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外固定架治疗)和观察组(50例,“筋骨并重”理念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1个月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疼痛、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lt;0.05)。结论采取“筋骨并重”理念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和腕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良好,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筋骨并重”理念;外固定架;腕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损伤类型,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1]。外固定架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固等优点,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2]。然而,单纯依靠外固定架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软组织的康复,影响患者长期功能的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由于其解剖位置和功能要求,往往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确保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近年来,围术期“筋骨并重”理念逐渐受到重视,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骨折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骨结构的恢复,还要注重气血充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骨骼与软组织的愈合。“筋骨并重”理念干预是在行外固定架手术后对患者的肌腱进行复位按摩,逐渐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功能,更好地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并改善其功能恢复。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筋骨并重”理念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淮安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65~79岁,平均(70.12±3.2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64~80岁,平均(70.13±3.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西医符合《外科学》[3]中桡骨远端骨折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中医符合《实用中医骨伤科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证型为肾虚血瘀证,主症:桡骨局部肿胀,压痛,出血,瘀斑;次症:腰脊刺痛、腰膝酸软,舌苔淡紫,脉络细涩。⑵伴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相关症状;⑶能够接受随访和评估。排除标准:⑴伴其他部位骨折;⑵伴严重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⑶伴严重心血管疾病;⑷伴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要求,且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架手术,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手臂外展,严格按手术无菌操作要求对患肢部位进行消毒,铺无菌巾。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医生在一定的牵引力下进行骨折复位,使骨折端对位对齐。骨折复位应在影像学透视下进行,以确保位置准确,用外固定器定位钉道,将皮质螺钉固定于桡骨远端,并在桡骨骨折线近端4cm处旋入2个螺钉,安装支架。使用钻头在预定位置钻孔,并且要确保不损伤血管和神经,将螺钉连接到外固定架上,调整外固定架,使其保持适当的稳定性和骨折对位。再次进行影像学透视检查,确认骨折位置和外固定架的稳固性。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及时对患者的切口换药消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筋骨并重”理念治疗。在骨折复位后即刻及骨折复位后第3、7、14、28天调整骨折外固定支架夹板松紧度时皆进行1次治疗。医生以双手拇指在患者患肢手背肌腱和肌肉位置来回推揉50次,将病患肌肉放松至肌腱归位,持续2min,从患者的前臂近端操作,揉按患者的前臂肌群,手法要以轻柔为主,整体力度达到肌层即可。术者在操作时要反复询问患者的自身耐受情况,断端处需要适量将力量收起,以患者的前臂皮肤感受到持续温热状态为宜,持续5min,1次/d。术者双大指指腹在以患者瘀肿处为中心,从前臂近端至腕部反复推揉前臂肌肉和肌腱,感触有无卡顿感或错位,手法应平和适中且力度稳定,深达骨面,持续2min,50次/min,推揉至骨折处速度稍微放缓,术中不可提或按压前后端。术者按序拔伸患者的患肢各手指,从大指至小指,依次沿肌腱推揉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