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结直肠癌》课件.ppt
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肠痈、肠癖、肠覃等范畴,具有独特的诊疗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目录导论部分引言:结直肠癌的现状、中医学认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优势、治疗原则、内服外用、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进展、安全性评价、未来展望预防与调护
引言:结直肠癌的现状376,000年新发病例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数量191,000年死亡人数中国每年因结直肠癌死亡人数50.8%五年生存率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3位发病率排名结直肠癌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结直肠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西化、饮食结构改变、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西医治疗虽取得显著进展,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结直肠癌在中医学中的认识古代文献记载中医学对结直肠癌的认识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肠覃、肠痈;《金匮要略》中的肠癖;《诸病源候论》中的肠痔、肠蚀等,均与现代医学的结直肠癌有相似之处。病证归属根据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积聚、癥瘕、肠痈、肠痔、便血、腹痛、泄泻等范畴。不同病期、不同症状表现,其中医病证归属也有所不同。理论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代中医肿瘤学将结直肠癌视为本虚标实、正气不足与邪毒侵袭并存的疾病,强调扶正与祛邪并重的治疗原则。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认识饮食失调嗜食肥甘厚味,过食辛辣刺激,导致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情志失调忧思郁怒,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形成癥瘕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卫外功能减退,邪毒易侵外邪侵袭毒邪内侵,损伤脏腑,气血失和,痰瘀互结中医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病因有关,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标实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湿热蕴结、毒邪内蕴等。疾病进展过程中,虚实夹杂,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结直肠癌的中医辨证分虚标实型正气亏虚,邪毒内蕴肝脾不调证肝气犯脾,气机失调脾虚气滞证脾虚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脾肾阳虚证脾肾阳气不足,温煦失职肝肾阴虚证肝肾阴液亏损,阴虚内热气血两亏证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失养湿热蕴结证湿热之邪蕴结肠道痰瘀互结证痰浊与瘀血互结成瘤
本虚标实型临床表现腹部包块,按之不移,质地坚硬;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或夹有黏液脓血;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或弦滑。病机特点本证为结直肠癌的基本病机,以正气亏虚为本,邪毒内蕴为标。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毒得以内侵;邪毒内蕴,又进一步损伤正气,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补益气血、健脾益肾等扶正法为基础,配合化瘀散结、清热解毒等祛邪法,突出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
肝脾不调证主要症状胁肋胀痛,腹部胀满,疼痛呈胀痛或刺痛性,时作时止;嗳气,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病机分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脾虚运化失职,又加重肝的郁结,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结而为瘤。治疗方法疏肝理脾,行气化瘀。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香附、陈皮、枳壳、白术、茯苓、党参、炙甘草等。
脾虚气滞证腹部症状腹部胀满,按之柔软,喜按;腹部隐痛,得温则减;腹中常有振水音;排便不爽,大便时干时稀;肛门下坠感。全身症状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疗方药健脾益气,行气导滞。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枳壳、厚朴等。
脾肾阳虚证脾阳虚表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肢体浮肿肾阳虚表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下肢浮肿治疗方案温补脾肾,健运中州。方选附子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脾肾阳虚证多见于结直肠癌中晚期患者,尤其是老年体弱患者。此证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临床治疗除中药内服外,可配合艾灸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温补阳气。
肝肾阴虚证主要症状腹痛牵引腰背,夜间为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或便血;小便短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肝肾阴虚证多见于结直肠癌中晚期患者,尤其是长期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因治疗损伤肝肾阴液所致。治疗方法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菊花、钩藤等。可配合穴位贴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