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电子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元五 汽油机运转不稳故障的检修 教学内容 发动机燃油供给不足的故障检修(一)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1.掌握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的组成;
2.了解可燃混合气成分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
3.会分析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教学重难点 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PPT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提问、引出本讲实验内容
2、教学讲解
3、穿插提问
4、归纳总结
5、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
一、汽油供给系的组成
① 燃油供给装置:汽油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油管
② 空气供给装置:空气滤清器
③ 可燃混合气形成装置:化油器
④ 废气排出装置:排气管道、排气消音器,三元崔化转换器
二、化油器
(1)浮子室
通过浮子随油面高低的变化,打开或者关闭针阀,控制燃油的进入。
(2)量孔和喷管
量孔控制汽油的流量。出油量只取决于量孔两端的压力差。
喷管的功用是喷出汽油,装在喉管断面最狭窄处,为防止发动机不工作时,汽油从喷管中流出,喷管口一般较浮子室油面高出2~5mm.
(3)喉管
它的功用是减小空气流通断面,提高空气流速。
(4)节气门(油门)
节气门位于喉管后面,它的功用是控制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的数量。节气门开度增大,进入气缸中的混合气量增多,反之,则减少。
三、可燃混合气成分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
1.可燃混合气浓度的表示方法
(1)用空燃比表示
空燃比=空气质量(kg)/燃油质量(kg)
理论上1kg汽油完全燃烧需14.7kg空气,即理论空燃比为14.7。
(2)用过量空气系数α表示
α=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理论上完全燃烧时所需的空气质量
由以上表示可见: A/F=14.7;α=1 即为标准理论混合气。
A/F14.7;α1 即为浓混合气。
A/F14.7;α1 即为稀混合气。
课后作业:
可燃混合气成分对燃烧过程有何影响?回火原因何在?汽油机为什么有时在排气管放炮?
汽油机不同工况对可燃混合气的浓度有何要求? 单元五 汽油机运转不稳故障的检修 教学内容 发动机燃油供给不足的故障检修(二)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1.掌握单腔化油器的结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1.化油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实物拆装 实验过程设计
实验教学步骤:
1、复习提问、引出本讲实验内容
2、实验讲解
3、穿插提问
4、归纳总结
5、布置作业
实验内容:
一、化油器结构简介
化油器为三重喉管的下吸式单腔化油器,主要由上、中、下体三部分组成。化油器的主供油装置、起动装置、加速装置、加浓装置和怠速装置分别安装于三体上。在中体上有浮子室和浮子等。
二、拆装方法及步骤
1、先将上、中、下体连接螺钉卸下,将化油器分解为三部分。取下上体衬垫和下体衬垫(注意保管好拆下的螺钉和衬垫)。
2、拆卸上体零件
(1)拆下浮子室进油螺栓,拿出滤网,拆下进油阀总成,观察进油阀的结构,搞清其工作原理。
(2)观察平衡管的位置、形状。
(3)仔细观察阻风门总成的结构,分析自动阀门在起动中的工作情况。
3、拆卸中体零件
(1)拔出浮子轴,拆下浮子,注意观察浮子结构。
(2)拆下加速泵拉杆总成,观察加速泵活塞总成的组成及各零件的相互关系,找出加速泵的进、出油阀及油道。
(3)拔出加浓装置推杆,观察锥阀体的结构(注意:锥阀体松插在本体上,不要丢失)。
(4)旋出加浓装置本体,拿出其中钢球、弹簧、量孔,并找出其进、出油口及油道。
(5)旋出主量孔座、主量孔,观看主量孔是否可调。
(6)找出主供油装置的进、出油口及油道。找出主供油装置的空气量孔,旋出泡沫管,观察其结构。
(7)找出怠速装置的第一、第二空气量孔,并将两量孔旋出,仔细观察怠速量孔总成。找出怠速装置的进、出油道(出油口在下体上)。
4、 拆卸下体零件
(1)先观察外形,找出节气门调节螺钉,扳动节气门操纵臂,观察节气门动作情况。
(2)拧下节气门操纵臂上的螺母、节气门上的螺钉,取出节气门轴和节气门。
(3)在下体上找出怠速喷口、怠速过渡喷口、及部分怠速油道。并找出真空点火提前装置供真空装置的气孔。旋下怠速调整螺钉。
5、装复化油器
(1)在下体上装上怠速调节螺钉及弹簧,装上节气门轴,装上节气门,再装上节气门调节螺钉和弹簧。
(2)将大喉管装入中体,下体上放下体衬垫,然后用螺钉装中下体连接紧固。
(3)在中体上装:
1)主量孔、主量孔座、热圈、泡沫管。
2)加浓装置总成。
3)加速装置总成。
4)怠速量孔、怠速第二空气量孔。
5)浮子支架弹簧、浮子支架、浮子弹簧、浮子。
(4)在中体上装好衬垫,安放上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