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恩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调研联考卷附答案解析.pdf
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恩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调研联考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3.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最初的“鼎”是一种陶制的烹饪器具,在
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
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青铜鼎出现了。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商周时期,
等级制度严格,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青
铜鼎就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除了祭祀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
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
那么为什么青铜鼎又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呢?《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又记载:“禹收九牧
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而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用来象征着九州,成为传国重器。
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
意义。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
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古代工艺的一大进步。在装饰的纹样
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此外还有目羽纹、绳索纹,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
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各种铸造方式如失蜡法、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
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而在战国后期,随
着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
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从印纹到划纹的发展,使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精妙华美。青铜鼎上的纹路也体现
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
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
(摘编自一更历史《细说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
材料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往往用“杖”象征权力,而中国上古却把权力寄寓在普普通通的炊器或食器上。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它是用普通人不易得到的珍贵的材料制作的。青铜是当时产量不多的、
极珍贵的原材料。第二,这些食器和炊器是祭祀用的礼器。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鬼神祭祀,不仅食
品讲究,器皿也十分华贵,多用青铜制作。古人特别重视祭祀,春秋时人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这样祭祀用的礼器,价值也会倍增。第三,鼎鼐等食器等于现代的饭锅,谁占有了用天下九州贡献的青
铜制造的饭锅,自然也就象征性地掌握了天下人的饭碗,古代治国,“食”有极重要的地位。《尚书·洪
范》中谈到治国“八政”第一个就是“食”。孔子说为政三要,为兵、食、信。食物在中国的确也成为
实现社会有效控制的手段。西方的权杖象征着武器,君王要领兵和外邦作战;中国权力象征的鼎是大家
长实现统治和控制的工具。
流传至今的能够大体上确定为夏代的铜器极少,鼎就更少。商代的青铜炊器、食器、饮具流传后世和出
土的极多,许多著名的大鼎都出自商代。商代铜器的精美,后世也罕有其匹。商代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
风格与出土的原始时代陶器的器形和纹饰迥然不同。原始陶器虽然制作粗糙,但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
1
一概是轻盈活泼、开朗欢快,充满稚气。而商代的铜器造型凝重、肃穆,纹饰图案狰狞恐怖,令人感到
神秘莫测。这就是当时权力本质的体现。这些图案不少是被夸张了的动物或怪物的头像,多为双目凸出,
血脉贲张,锯齿獠牙,血盆大口,这种虽然是处在静态但却充满了动感的图案似乎蕴涵着一股巨大的力
量,时时准备暴发出凶猛的怒吼和迅疾的腾跃搏击。恐怖的形象对被统治者、被压迫者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