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8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doc
PAGE
6-
全球气候改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改变图,完成1~2题。
1.15世纪到21世纪期间,中国气候处于暖和期的是()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2.图中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的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解析:第1题,15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00年后为正值,说明1900年后气候处于暖和期。第2题,公元后挪威雪线的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故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答案:1.D2.D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长达2000余千米,约有2900个独立礁石以及900个大小岛屿;漂亮的珊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近年来,这个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大量珊瑚面临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严峻污染的局面。在过去的30年里,大堡礁失去了近50%的珊瑚,并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衰亡。据此完成3~5题。
3.大堡礁珊瑚大量死亡的主要缘由是()
A.水体富养分化B.海洋面积扩大
C.全球变暖D.海水温度下降
4.大堡礁很多岛屿已是千疮百孔,缘由是()
A.海浪物理侵蚀B.海浪化学侵蚀
C.物理风化D.风力侵蚀
5.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应实行的爱护大堡礁的措施是()
①削减化石燃料的运用②爱护森林③使经济开发与珊瑚生态相协调④防止和治理各种污染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第3题,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再加上毁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上升,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从而导致珊瑚大量死亡。第4题,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海水受到污染,酸性增加,所以海浪的化学侵蚀使得大堡礁的很多岛屿千疮百孔。第5题,人类应从各个方面来实行措施爱护大堡礁。
答案:3.C4.B5.D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地球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全球变暗”是指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能见度下降的现象。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
A.太阳处于苍老时期,太阳辐射在减弱
B.大量运用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污染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痕迹
7.能够同时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暗”的有效措施是()
A.实施退耕还湖
B.削减矿物燃料的运用量
C.推广运用无氟冰箱
D.回收并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解析:第6题,依据材料可知,引起“全球变暗”的因素主要是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运用矿物燃料和火山喷发都可能产生大量污染物,但后者属于自然因素,前者属于人为因素。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痕迹对“全球变暗”影响甚微。第7题,通过上题的分析可知,要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暗”,必需削减矿物燃料的运用量,削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6.B7.B
气候改变与人类活动将会使泥沙的侵蚀状态、输送过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河流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如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潮湿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流沉积速率随时间的改变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8.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峻退化的时间段是()
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
9.依据图示内容,下列对气候改变、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气候改变越猛烈,沉积速率的改变也越猛烈
B.黄河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C.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潮湿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的结果
D.气候潮湿指标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解析:第8题,公元600~1100年,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潮湿指标下降幅度大,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上升,可推断该时段内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峻退化。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候潮湿指标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不明显;植树造林可能会造成某一时期大水次数削减,气候潮湿指标下降;人类活动不合理导致植被破坏严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黄河下游河道沉积速率提高。
答案:8.B9.B
如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改变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头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头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