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暖通空调工程伦理臭氧层保护演示文稿.ppt

发布:2023-08-15约9.28千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臭氧层空洞问题的争论 南极臭氧洞与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 “拉马德雷”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 当前第26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当前第27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如果 “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 在1978-2000年南极臭氧洞快速增大时期,正处于拉马德雷现象的暖位相; 在1957-1976年和2002-2004年南极臭氧洞快速收缩时期,正处于拉马德雷现象的冷位相。 臭氧层空洞问题的争论 当前第28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相关链接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 1889-1924年 “冷位相”发生6次, 1925-1945年“暖位相”发生1次, 1946-1977年“冷位相”发生11次, 1978-2003年“暖位相”发生0次, 2004-2008年“冷位相”已发生3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可能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当前第29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2006年以来南极臭氧空洞创纪录的原因浅析 臭氧层空洞问题的争论 当前第30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美国宇航局观测到,从2006年7月到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总量急剧下降了69%;在9月21日至30日之间,南极臭氧空洞的范围达到创纪录的2745万平方公里。 当前第31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布赖恩特等指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理论看似完美无缺,其实也存在不确定性,火山喷发等也会造成臭氧层破坏。 原因1:火山喷发 臭氧层空洞问题的争论 当前第32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2006年10月7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上的塔弗尔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 当前第33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几次大的火山喷发 坦博拉火山和喀拉喀托火山分别在1815年和1883年喷发,向大气释放了2.11×104t和3.6×106t氯。 1982年墨西哥厄尔冲火山的喷发使臭氧的总量减少了2%。 1991年6月发生的皮纳图博火山大喷发在3-6个月就使臭氧减少了20%。 当前第34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原因2:溴的增加 英国剑桥大学Dr.?Xin?YANG?博士提出了溴的增加是导致对流层臭氧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臭氧层空洞问题的争论 当前第35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Dr.?Xin?YANG?博士的研究 1)用建立的溴化学模式,第一次给出了全球对流层无机溴浓度大约为4-8ppt; 2)对流层大气臭氧( O3 )的影响进行了定量估算,其结果:在北半球,溴可引起O3减少4-8%?;在南半球溴可引起O3减少30%左右。 3)提出了溴的突然爆发主要在春季,发生在南北极和海岸带。主要与海面上的冰花、海盐气溶胶大量释放溴有关。此外风速的增加也加速了溴的释放,从而造成O3的减少。 当前第36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原因3:太阳风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最近撰文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氟利昂。 臭氧层空洞问题的争论 2010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日地关系天文台拍摄到太阳风暴 的形成画面。图片显示,太阳表面有两处活跃区域正在酝酿 太阳风暴。 当前第37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太阳风 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 当前第38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六\15点 * 太阳风对人类的影响: 1.当太阳风掠过地球时,会使电磁场发生变化,引起地磁暴、电离层暴,并影响通讯。 2.对地面大型结构发送强大原电荷,影响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 3.对运行的卫星也会产生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