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docx

发布:2025-04-13约1.51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报告

PAGE

1-

(整理)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报告

一、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

(1)秦皇岛柳江盆地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水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据统计,柳江盆地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2亿立方米。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柳江盆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柳江盆地年均水资源需求量已超过12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015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在此背景下,秦皇岛市积极开展柳江盆地水源地保护工作,并启动了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对柳江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调查和评价,为水源地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据统计,项目实施前,柳江盆地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为70%,通过项目实施,预计到2025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将提升至95%。

(3)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该项目有助于摸清柳江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为水源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其次,项目成果将为水源地开发利用提供指导,有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后,项目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区域水资源管理水平,为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通过对当地水源地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成功发现了新的地下水水源,有效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项目有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水资源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2.项目目标

(1)项目目标之一是全面查明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通过详细勘察,准确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水质状况、水文地质参数等关键信息。这将有助于建立水源地水文地质模型,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项目目标之二是对柳江盆地水源地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其供水能力、水质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为水源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具体而言,包括对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水源地保护范围、水源地开发利用潜力等方面的评估。

(3)项目目标之三是通过实施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水源地保护、开发和监测方案,确保柳江盆地水源地长期稳定供应优质水源,满足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预期通过实施,将显著提升柳江盆地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能力,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管理提供示范作用。

3.项目范围

(1)项目范围包括对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源地的全面勘察,涉及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分布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将开展地质构造、岩性、地层、断裂带等地质特征的详细调查,分析其与地下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对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评估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质状况。

(2)项目范围还包括对柳江盆地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地貌、社会经济活动等,以了解水源地周边环境对地下水的影响。此外,将重点调查水源地内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和污染现状,评估污染风险,为水源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范围还将涵盖水源地内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流场模拟,以预测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

(3)项目范围涉及水源地保护、开发和监测等方面的方案设计。具体包括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水源地保护措施的实施,水源地开发利用的优化方案,以及水源地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此外,项目还将对水源地保护、开发和监测方案进行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项目范围还将包括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勘察设计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明确规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的基本原则。该法规定,国家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水源地保护方面,水法要求对水源地进行严格的保护,防止水源地污染,保障水源地水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针对水污染问题制定的法律,对水污染的防治作出了具体规定。该法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和责任,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了处罚。在水源地的保护上,该法要求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法》是专门针对地下水管理的法律,明确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和监测的基本制度。该法规定了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保护和监测的总体要求,并对地下水超采、污染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地下水法要求对水源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