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设计旨在通过《加与减——里程表(二)》这一章节的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与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结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并掌握了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字组合和分解,对数数的顺序和计数单位有一定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倾向于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部分学生则更偏向于逻辑推理,通过思考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里程表的相关知识时,可能会遇到对加法和减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的困惑,尤其是在处理带有单位换算的题目时。此外,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里程表上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解题步骤。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里程表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实验法:利用实际里程表进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里程表的图片和示例题目,直观展示解题过程。
2.教学软件:使用数学教育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
3.实物操作:准备实际里程表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加与减——里程表(二)》这一章节。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今天,我们将通过里程表这个实际情境,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运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课本,让我们一起翻开新的一页。
二、新课讲授
(老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里程表的基本知识。里程表是用来记录车辆行驶距离的工具。在里程表上,我们会看到起始里程和终止里程,通过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出车辆行驶的总里程。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里程表来计算车辆行驶的距离?请大家先看看课本上的例子,然后告诉我,你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老师,如果我们知道起始里程和终止里程,我们只需要用终止里程减去起始里程,就能得到车辆行驶的总里程。
(老师)很好,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现在,请你们自己动手,尝试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
(学生)我明白了,我会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请大家拿出练习册,完成以下题目。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第一个题目是: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驶了120公里到达乙地,然后又行驶了80公里返回甲地。请问这辆汽车总共行驶了多少公里?
(学生)根据题目,我们需要将120公里和80公里相加。所以,120+80=200公里。这辆汽车总共行驶了200公里。
(老师)很好,第二个题目是: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他先走了3公里,然后又走了5公里到达学校。请问小明一共走了多少公里?
(学生)小明走了3公里,然后又走了5公里,所以3+5=8公里。小明一共走了8公里。
(老师)同学们,你们做得非常棒!现在,我们来尝试解决一些更加复杂的题目。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第三个题目是:小华从家出发去图书馆,他先沿着一条直线走了5公里,然后拐了一个弯,又走了4公里到达图书馆。请问小华走了多少公里?
(学生)这个题目需要我们计算直线上的距离和拐弯后的距离。所以,5+4=9公里。小华走了9公里。
(老师)最后一个题目是:小李去商场购物,他在去商场的路上先走了2公里,然后又走了3公里,到达商场后,他又在商场里走了1公里。请问小李一共走了多少公里?
(学生)小李去商场的路上走了2公里,然后又走了3公里,到达商场后走了1公里。所以,2+3+1=6公里。小李一共走了6公里。
(老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请你们将练习册收好,我们接下来进行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里程表来计算车辆行驶的距离。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和练习题,了解了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