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体温的控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docx
3.5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3.5体温的控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探究兴趣。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高度自动调节的系统,为后续学习人体生理功能打下基础。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使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提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探究技能。增强学生生命观念,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精密性,培养对生命现象的敬畏和尊重。同时,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合作,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等。此外,他们可能对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有所了解,如呼吸、循环等。然而,对于体温调节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仍然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是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知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信息。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体温调节的复杂机制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难以将抽象的生理过程与具体的实验现象联系起来。此外,对于实验操作中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经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或观点分歧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协调。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生物显微镜
-温度计
-实验试管和试剂
-人体模型或图片
-计算机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互动式白板
-网络资源(如生理学视频、在线实验操作演示)
-教学指导书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不同环境下的动物和人体,如北极熊和热带鱼的生存环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北极熊和热带鱼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维持体温恒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体温调节的原理:讲解人体如何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恒定,包括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2.产热过程: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途径,如肌肉活动、新陈代谢等。
3.散热过程:讲解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如辐射、对流、蒸发等。
4.体温调节的调节中心:介绍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演示:展示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如温度计测量体温、观察肌肉活动产生的热量等。
2.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体温调节的原理。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人体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如何调节体温?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运动后出汗、穿着衣物保暖等。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体温调节的原理。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调节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讨论如何保持良好的体温调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体温调节的原理、产热和散热过程、调节中心等。
2.强调重点:强调体温调节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体温调节功能。
八、布置作业(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人体生理学图解:提供详细的人体生理学图解,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结构和功能。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实验:介绍一些经典的生理学实验,如人体在环境温度变化下的体温变化实验,以及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观察动物体温调节的实验。
-体温调节的医学案例:收集一些因体温调节异常导致的医学案例,如中暑、低温症等,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人体体温调节的科普文章:提供一些科普文章,介绍体温调节的基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