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湖泊、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docx
【坝】
1.含义: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调整河势、保护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也称坝。图示如下:
其实图中的河堤,以及拦河坝,都可以称为“坝”,它们都具有拦水的功能。我们在考题中遇见的丁坝、顺坝、梳齿坝是河堤,而高坝、低坝是拦河大坝。
2.主要类型
(1)按形态
形态类型
功能
丁字坝
河道中心流速加快,航道加深;河岸处流速缓慢,减弱河岸冲刷
人字坝
减轻对坝体冲击;可精准分流,保证合理分配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顺坝、梳齿坝
水道变窄,归顺水流,增加水深
(2)按材质
材质类型
功能
橡胶坝
可按需调节坝高,灵活控制水位,成本低,施工期短,对生态环境破坏小,适用于低水位、大跨度河道,抗洪等级低
格栅坝
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坝体呈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
草裹泥
就地取材,便于搬运,增加结构强度,防渗性好
沙棘植物柔性坝
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沙棘植物形成的生物坝,植物根系、植株和枝叶阻挡大颗粒泥沙,坝内泥沙变细,含沙量减少
3.大坝的建设和拆除
(1)河流建设水库大坝条件分析
(2)部分河流进行大坝拆除的原因分析
4.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弊评价???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山东卷,1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答案: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解析: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湖泊】
1.湖泊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1)水量: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的收支,与气候条件(降水量与蒸发量)、集水范围、冰雪数量及生产生活用水量密切相关。
(2)季节变化:水量的季节变化与湖泊的补给类型有关。
(3)含沙量:含沙量与湖泊周边的地形地势(坡度)、入湖河流挟沙量、植被覆盖率、湖床深浅和气候条件(降水、风力等)等有关。
(4)结冰期:有无结冰期和结冰期长短与气温条件、水量、水深和盐度等有关。水量、水深越大,越不容易结冰;盐度越高,越不容易结冰。
(5)盐度:湖水盐度与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进出的数量多少、湖区封闭程度及生产生活排水有关。
(6)生物:湖泊生物多少与水温、饵料、水域面积、湖盆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有关。
2.湖泊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
3.湖泊的咸淡变化
(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增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
(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
“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
“盐减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4.湖泊的面积变化分析——以湖泊萎缩为例
(1)咸水湖
①“来水少”——降水少;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②“蒸发多”——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2)淡水湖
原因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危害
①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②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③破坏生物多样性;④影响航运;⑤渔业减产
治理措施
禁止过度砍伐天然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高考曾这样考过】
1.(2023·全国甲卷,6)
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D.咸水湖、蒸发
答案:A
(2023·山东卷,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