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系统srs.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SRS 一、安全气囊的概念 Supplemental Restraint Safe Air Bag System ——辅助防护安全气囊系统 ——SRS气囊系统 公安部和交通部规定:自1993年7月1日起,所有轿车和中小客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必须系上安全带。 三、SRS气囊的功用 汽车碰撞形式:一次碰撞、二次碰撞 一次碰撞——汽车与汽车或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 二次碰撞——一次碰撞后,驾驶员和乘员受惯性力作用与车内的方向盘、挡风玻璃或仪表台等构件发生的碰撞-—遭受伤害的主要原因。 SRS气囊功用示意图 图14-1 汽车遭受正面碰撞时SRS的作用情况 (a) 驾驶席气囊;(b) 驾驶席与乘员席气囊;1-驾驶员;2-前排乘员 当汽车遭受碰撞时,在驾驶员与方向盘或乘员与车内构件之间铺垫一个气垫,利用气垫上小孔的排气节流作用来吸收碰撞产生的动能,从而减轻人体遭受伤害的程度。 四、安全气囊SRS的组成 图14-2 SRS零部件安装位置 (二)安全气囊SRS控制电路 图14-3 安全气囊SRS控制电路 五、电子控制安全气囊SRS的分类 按功用分类: 正面SRS气囊系统--保护头部、胸部 侧面SRS气囊系统--保护颈部、腰部 按数量分类: 单SRS气囊系统——驾驶席气囊 双SRS气囊系统——驾驶席和前排乘员席两个气囊 广州本田雅阁ACCORD轿车、市民CIVIC轿车 丰田佳美Camry、马自达Mazda626、929型轿车 多SRS气囊系统——3个或3个以上气囊 瑞典沃尔沃VOLVO850、960型轿车;奥迪A6;别克 无论气囊数量多少,均可采用一个SRS ECU控制。 第二节 安全气囊系统工作原理 一、安全气囊控制原理 二、安全气囊动作过程 三、安全气囊有效范围 一、 安全气囊系统控制原理 图14-4 安全气囊系统控制原理 碰撞→碰撞传感器和防护传感器触点闭合→点火器点火→点火剂(引药)爆炸→充气剂(叠氮化钠固体药片)受热分解释放氮气→气囊膨开形成气垫→保护人体。 二、 安全气囊动作过程 图14-5 安全气囊系统SRS动作时序 (a) 10ms后;(b) 40ms后; (c) 60ms后;(d) 110ms后 博世(Bosch)公司在奥迪Audi轿车上试验研究表明:当车速50km/h与前面障碍物相撞时,气囊动作时序: (1)碰撞10ms后,点火剂引爆产生热量,充气剂分解,驾驶员未动作(图14-5a) (2)碰撞40ms后,气囊充满,体积最大,驾驶员前移,(图14-5b) (3)碰撞60ms后,乘员头、胸压向气囊,气孔排气节流吸收碰撞动能(图14-5c) (4)碰撞110ms后,气体逸出,人体复位,恢复视野,(图14-5d) (5)碰撞120ms后,危害解除,车速降零 (人眨一次眼时间:约为200ms左右 ) 气囊动作过程与经历时间的关系 (1)碰撞10ms后,点火剂引爆产生热量,充气剂分解,驾驶员未动作(图14-5a) (2)碰撞40ms后,气囊充满,体积最大,驾驶员前移,(图14-5b) (3)碰撞60ms后,乘员头、胸压向气囊,气孔排气节流吸收碰撞动能(图14-5c) (4)碰撞110ms后,气体逸出,人体复位,恢复视野,(图14-5d) (5)碰撞120ms后,危害解除,车速降零 (人眨一次眼时间:约为200ms左右 ) 三、安全气囊有效范围 图14-6 安全气囊有效范围 正面气囊引爆条件 (1)正前方±30°角; (2)纵向减速度达到某一值(减速度阈值)。 气囊不能引爆的无效范围 气囊无效范围: (1)碰撞超过斜前方±30°角时; (2)遭受横向碰撞时; (3)遭受后方碰撞时; (4)绕纵向轴线侧翻时; (5)纵向减速度未达到设定阈值时; (6)正常行驶、制动或路面不平行驶时。 减速度阈值设定:根据SRS气囊性能设定 美国气囊按驾驶员不戴安全带设计,气囊体积大、充气时间长,减速度阈值较低,汽车在较低车速(12~22km/h)碰撞时,气囊就会引爆。 在日本和欧洲气囊按驾驶员戴安全带设计,气囊体积小、充气时间短,减速度阈值较高,汽车在较高车速(19~32km/h)碰撞时,气囊才能引爆。 第三节 气囊控制部件结构原理 一、碰撞传感器 二、SRS控制单元 三、SRS指示灯 四、SRS气囊组件 五、线束连接器及保险机构 一、碰撞传感器 1、滚球式碰撞传感器 2、滚轴式碰撞传感器 3、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 4、水银开关式碰撞传感器 5、电阻应变计式碰撞传感器 6、压电效应式碰撞传感器 (一)滚球式碰撞传感器结构 结构:图14-7 滚球1:感测惯性力或减速度的大小,可在导缸3内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