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 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田水利 卢荣安 经贸土管学院 第八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危害 一、什么叫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首先发生地是山区、丘陵区。由于地面坡度较大,天然植被遭破坏或耕作不合理,在降雨时,必然会产生水土流失。 当由于雨水对土壤的冲击、浸润和冲刷作用,在水分流失的同时,必然使土壤和土壤母质遭到破坏,并随水分流失,这种土壤和水分流失的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山区: ①由于水土流失,常把土壤表面的沃土带走,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严重的使地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②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旱灾。由于土层薄、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差,而发生洪灾和旱灾。 2、平原区 淤塞河床,降低了行洪、蓄洪、调洪能力,造成洪涝威胁 三、土壤侵蚀类型 基本类型 1、正常侵蚀(发生的条件、性质) (1)有坡度和径流的地方,天然植被未被破坏 (2)侵蚀速度缓慢,土壤流失过程小于土壤形成过程 (3)不致造成危害 2、加速侵蚀(发生的条件、性质) (1)发生在有坡度和径流的地方,天然植被遭到破坏 (2)侵蚀速度快,土壤流失速度远大于土壤形成过程 (3)造成较大危害 (二)侵蚀种类 1、水蚀,即水土流失。分为面蚀和沟蚀。 (1)面蚀:地表径流象锉一样,均匀将地表削去一层,表面不明显,但危害性很严重。 (2)沟蚀:是面蚀的进一步发展,象锯一样,将地表切割成不同形状,严重的将地表锯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其外表明显,易发现,危害性极其严重。 2、风蚀,发生在雨量稀少,温度变化剧烈,植被稀少或遭到破坏,由于气流涡旋运动将地表的土由一处带到另一处。常发生在沙漠地区。 3、重力侵蚀,发生在山丘区、陡坡、峭壁,植被稀少,雨后随水的重力作用而发生崩山、滑坡等现象。 第二节 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 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坡地上,因此在没有自然植被地耕地上,在径流未集中之前,应设法加以分散,使水和土大部分或全部保蓄在田地里,或按人为意志将水引走。 同时要做到: ①要有计划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开垦陡坡、种植牧草等; ②对已冲刷的山沟要从上到下,由小到达逐级修筑谷坊与沟头防护,即沟壑川台化,以阻截流; ③实行坡地梯田化,建立和保持土壤团粒结构,改变坡面坡长、坡度,减缓水流速度,以减少冲刷能力; ④采用合理的耕作方法,如间作、横坡耕作、少耕,以增强地面抗蚀能力。 水土保持概括起来有以下措施, 即: 农业措施:改善耕作制度,严禁顺坡耕作 梯田措施:通过修筑梯田,减缓坡度,减少水流速度 水利措施:对已形成的冲蚀沟进行工程治理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其中水利措施主要是沟蚀治理,其余三类措施主要是面蚀治理。 一、梯田措施 (一)梯田的作用:1、减少坡度从而减缓水流速度。2、缩小坡长。将地面上的连续坡面改为不连续坡面,切断地面径流,防止地表径流汇集。3、将田面和坡面的径流引导到预定地点存蓄起来。 (二)改变坡度对坡面流速的影响: (三)梯田类型: 1、坡式梯田(波式梯田) 适用条件:坡度平缓,平均7°左右 特征:修筑之后梯田成波浪形 指标:梯坎高度 0.3-0.4米;梯坎拦水高度:0.2-0.3米;梯硬侧坡:1:5-1:3.5 2、阶式梯田 适用条件:坡度大于7°,小于25°的农作梯田 二、水平梯田的规划要求 1、要求: 平:田面水平、田块宽大 厚:土层深厚,一般要求厚度0.5米左右 壤:土壤质地不粘不砂,结构疏松 肥: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 固:梯坎牢固 2、规划内容:田块、道路、水系 以一个山头,一弯一坡,一个流域进行规划,做到集中连条、连片,适应机耕、水利化。(土地开发整理常见) ①田块:根据陡坡窄、缓坡宽的原则,上下分台,横台连片、水平等高,兼顾等距、随弯就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便于耕作; ②道路:人行有道,机耕有路,内外相连,互相畅通,形成网状,注意沟、路、渠相结合。生产路1~2米,田间机耕道3~4米,坡度8%以内为宜,最大不超过10%,机耕道回头半径不小于15米,转弯半径不小于110o; ③水系:灌渠位置应按水源来水高程而定,尽可能布置在坡地上部,以便自流灌溉(每个梯田上部有进水口)。排水沟应上下连接起来,每个梯田应有排水口与排水沟相连。 同时注意:a、山坡上农林交界处开一截流沟; b、在山丘坡脚、陡坡交界处开一条沟; c、谷地开排洪沟,并布置跌水等建筑物,做到拦、引、排、灌、蓄,保水保土。 3、水平梯田设计: 田面宽拟定: B:田面宽 α:原坡角(地面坡度) β:设计坡角(埂坎坡度) H:梯坎高(米) 三、水利技术措施 1、坡面蓄水措施:水窖、蓄水沟、蓄水池 2、沟坡治理措
显示全部